寫作教室/寫議論文卡關?學生抓不到立場、論點 老師用「辯論」助攻破關
分組討論、辯論示意圖。圖/AI生成
面對議論文寫作,同學們常常陷入兩難:既擔心立場不夠明確,又害怕論點不夠有力,甚至是完全沒有想法,既認同又反對,好像無論站在什麼立場上都可以。爲了解決這個現象,我試着在課堂中引入「簡易辯論」的活動。通常,我會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爭議話題,如「學校應禁止學生帶手機嗎?」「制服的存在有沒有意義?」「是否支持國高中生階段談戀愛?」等,若教室有偶數排,便可分成正、反兩大陣營,兩排一組,每一組針對某一議題討論。
剛開始,學生們往往只會喊口號,例如:「手機會影響學習!」「手機很重要,不能禁止!」但經過幾輪交鋒後,開始學會提出具體論據。如曾有擔任小老師的正方學生說:「根據我們的觀察,有手機的同學上課時確實容易分心,考試成績平均下降15分。」反方反駁:「但是緊急時候怎麼辦?上個月小華在校外受傷,就是靠手機聯絡家長才及時送醫。」在這個辯論過程中,同學們初步建立了舉例論證、數據支撐等技巧。
爲了讓學生理解不同立場的思考邏輯,有時我會改換形式,以角色扮演來做爲辯論方式。以「垃圾分類政策」爲例,讓學生分別扮演環保局長、清潔隊員、一般民衆和企業主,從不同角度討論政策的利弊。如扮演環保局長的小美認真地說:「垃圾分類能減少30%的垃圾量,對環境保護非常重要。」扮演清潔隊員的阿強卻皺着眉頭:「問題是民衆分類不確實,我們還要重新分類,工作量反而增加。」透過不同角度的切入與思考,注意到全面的觀點。
爲了深化學習效果,我會調整辯論規則。「限時反駁」要求在30秒內提出反駁,訓練思考敏捷度;「角色互換」讓原本支持的一方改爲反對,跳脫既有立場,練習不同角度的論述;「沉默辯論」則要求只能用寫的方式進行,直接連結到寫作技能。這種思維上的成熟,也確實慢慢地反映在同學們的寫作表現上。他們的議論文不再偏激,而是能夠理性分析、平衡論述,甚至主動承認不同觀點的合理性,展現更高層次的思辨能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