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室/把日常細節搬上紙面!描寫聲音、氣味、畫面

早餐店示意圖。圖/AI生成

我的早晨,總要先解第一道難題:早餐。

攤位前的菜單閃得耀眼,蛋餅、飯糰、燒餅、鹹粥……選項明明那麼多,我卻腦袋打結。常常還沒想好,老闆就催一句:「小姐,要不要加蛋?」提醒我─這個世界,不會等你太久。於是我設計了一套「選擇公式」。

可是公式雖能解決焦慮,卻也容易掩蓋細節。真正留下痕跡的,不是公式,而是那一口鹹粥的暖意、那聲冰塊的清脆。還記得會考作文〈那一刻,真美〉嗎?很多人覺得自己無故事可訴,但早餐、書桌、上學路上的轉角……無不是真實的體驗。寫作時,不妨先描寫一個動作,再帶出感受。比如:「晴天,我咬一口酥脆蛋餅,那聲響比鬧鐘更能將我喚醒。」短短一句不只看見畫面,也聽見心情。

早餐後,第二道魔王題登場─「今天要穿什麼?」

衣櫥塞得快要炸開,卻還是喊:「媽!我沒有衣服!」那聲音讓我不由得發笑,因爲那和學生喊的「老師!我沒有想法!」有什麼兩樣?不是沒有,而是太多。太多選擇讓人舉棋不定,學生翻來覆去,仍是落在「我不會寫」。

打開電腦,遊標在空白頁面上一閃一閃,好像在調侃我:「今天的你,要寫哪個故事?」腦袋瞬間空白,但生活一點也不缺聲音。教室裡的竊竊私語、街角攤販的吆喝、雨天潮溼的氣味、晴天刺眼的光……這些片刻像一羣人擠在門口,等着被叫名上場,只是我遲遲沒有開口,最後只癱在椅子上,自嘲一句:「沒有題材。」

其實,把「聲音、氣味、畫面」寫下來,就是題材。與其千篇一律且簡短地寫「下雨天,我覺得心情很糟」,不如試着把日常細節搬上紙面:「那天,鞋底黏上雨水的聲音,在走廊上不斷拍打,聽起來像極了我心裡的雜念。」而後再將內心的聲音、想法娓娓道來。一個聲音,便能成一段文章,日常的瑣碎並不是噪音,而是存放情緒的容器。

我們每天那麼賣力地挑選、扮演,到最後卻忘了自己原本是誰。喊着沒有衣服、沒有題材,像是在抱怨生活,其實是在爲自己失蹤作註腳。選擇太多,讓我失語;日常重複,讓我失真。

原來,我口中喊的「沒有」,其實是我對「自己」視而不見。能寫清楚那些細節,就是找回自己最好的方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