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虧370億也要賣掉大潤發,阿里堅定轉型

傳聞變成了實錘,分析變成了實證。

兩個月前,坊間預測阿里即將賣掉大潤發,現在公告出來了。

1月1日晚,阿里巴巴集團發佈公告:宣佈子公司及NewRetail與德弘資本達成交易,以最高約131.38億港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權,合計佔高鑫零售已發行股份的78.7%。

1月2日港股開盤,高鑫零售暴跌逾21%。

相比於2020年高峰時期的1000億港元,高鑫零售目前市值縮水了近85%。

前不久,阿里以虧93億的代價賣掉銀泰,現在又賣掉了大潤發,背後到底是出於什麼考慮?

高鑫零售就是知名連鎖超市“大潤發”的母公司。

當初阿里收購高鑫零售和銀泰的邏輯都是一樣的,想要打通線上線下,構建全渠道零售的業務。

但商業實踐證明,傳統零售的升級改造,並不僅僅是“線上賦能”那麼簡單。

2017年底,阿里巴巴用224億港元買下了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3年後又追加280億港元,增持高鑫零售股份至約72%,成爲第一大控股股東。

那時候的大潤發被譽爲“超市一哥”、“最賺錢超市”。

然而,隨着零售業的整體下滑,高鑫零售的市值已降至約180億港元。

根據阿里的公告,這次出售所持有的高鑫零售約78.7%的股份,價值約131.38億港元。

如果阿里沒有中途做T,那麼這筆投資血虧近370個億。

哪怕如此鉅額的虧損,阿里也要割肉。

可見,阿里對實體零售已經沒有了期望。

從大的背景來看,電商零售、即時零售、社區團購等新消費模式佔比逐年提升。

隨着短視頻帶貨等多種業態的出現,網購已經成了年輕人的消費主流。

這給傳統的大賣場和超市帶來了巨大壓力。

拿高鑫零售來說,自2020年股價達到頂峰後,連續三年的業績都是淨虧損,虧損額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傳統的零售生意由於房租、成本、員工等高成本,很難做到低價高質,難以在價格上和網購競爭。

這也是永輝爲什麼要學胖東來,搞差異化競爭的原因。

總之,傳統零售業在新業態的面前,確實面臨着整體銷售萎靡的窘境,而且短期內難以看到轉折的趨勢。

阿里此時斬倉,在外界看來可能是鉅虧,但或許不割肉,還會更虧。

阿里剝離大潤發,也是出於自身戰略考慮。

在張勇時期,盒馬、銀泰、大潤發等線下業態退居“1+6+N”中“N”的邊緣地位。

去年,蔡崇信更是表示傳統實體零售業務不是阿里的核心業務,阿里旗下還有一些資產需要清理。

到了吳泳銘時代,剝離線下,迴歸電商的戰略進一步清晰。

最近這段時間直接賣掉大潤發和銀泰,可能下一個,就是盒馬。

從阿里的財務看,阿里賣掉這些資產並不是爲了集中火力搞大事,因爲阿里的賬上還有着幾千億的現金儲備。

之所以賣掉,可能是準備進一步聚焦電商+AI。

去年,阿里達摩院裡面幾個技術大拿被字節高薪挖走,隨後字節開發的豆包走紅,下載量突飛猛進。

這對於阿里的教訓不可謂不深。

在電商領域,不少商家反饋,目前阿里產品迭代速度已經落後於拼多多和字節了。

現在聚焦電商,必須要動大手術,精簡臃腫的業務和隊伍,才能讓集團煥然一新。

而高鑫零售這種實體零售業往往需要大量的團隊投身於門店建設、庫存管理,正是被“優化”的對象。

所以出售高鑫零售,也是反映了阿里對主要業務的聚焦。

此外,通過剝離重資產,也有利於降低了企業的財務風險,增強了資產流動性,進一步兌現對股東回報的承諾。

實際上,從去年加速“瘦身”以來,阿里巴巴的股價已經走出了一波回彈行情,港股、美股兩開花,不再是連續陰跌。

這對於資本市場來說,也是一針強心劑。

連續地甩賣,讓外界看到了阿里的果斷和膽識。

俗話說:“船大難掉頭”,對於阿里這種體量的企業來說,戰略轉向一定要堅定。

正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聚焦核心業務,促進業務整合,是阿里用執行力兌現戰略承諾的關鍵。

阿里在瘦身的同時,高鑫零售也在改革。

在最新的財報中,高鑫零售公佈了截止2024年9月30日的六個月中期業績,其中一個指標惹人注目:

上半年,竟然實現了2.06億元的歸母淨利潤!

究其原因,也是在業態創新上做出了新動作。

比如,發展“小潤髮”,與盒馬合作,推出了“盒小馬”,對多家門店進行改造,同時學習山姆、開市客打造會員店等。

高鑫零售在財報中提到,2025財年,作爲第二增長曲線的大潤發Super和M會員店將加速擴張。

CEO沈輝表示,高鑫零售將持續優化會員店的盈利模式,加快區域佈局調整和低效門店的改善,以實現扭虧爲盈的目標。

去年以來,大潤發推出大拇指“超省”系列自有品牌商品,涵蓋洗護、服飾、食品、家居等多品類,超低價很引人注目。

1.9元的洗潔精、2.7元的護手霜、2.9元的純棉中筒襪、3元的衛生巾、5.2元的洗面奶……

這些“薄利多銷”的自有、自研品牌商品,已在市場上獲得不少正面反饋。

零售業是永遠剛需的行業,但它的模式也永遠處於變革之中。

儘管當下零售行業處於市場低迷期,但無論是葉國富“抄底”永輝,還是山姆、開市客在中國的遍地開花,都在說明:

機會是創造出來的。

胖東來主打服務,山姆主打質價比,各有各的特色。

只要傳統的零售可以解決產品的安全、品質與信任度中任何一個問題,並且做到升級業態,就有可能從中殺出一條血路,收穫來自“未來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