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逸楓:馬雲說中國未來還有三次巨大機會,究竟是什麼?

文/謝逸楓

2018年12月1日,筆者有幸參加在杭州召開的2018年浙商總會年會,記得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發表演講時,提出的“中國未來還有三次巨大的機會”,引起會場在座的賓客轟動。

發改委的主任何立峰2018年3月透露,中國近14億人口,迅速成長的中等收入羣體,有4億多人口,按國別來算,位居世界第一,而且還在迅速增長中,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羣體。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保守測算,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羣體超過3億人。考慮到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較大提高,2017年底中等收入羣體總數約達3.3億人,佔同年全國人口總數13.9億的約24%。

按照日收入在20美元到100美元之間的絕對標準測算,中國有2億多人屬於中等收入羣體。按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到3倍之間的相對標準來測算,中國有3億多人屬於中等收入羣體。

馬雲說中國的機會巨大

第一是中國是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中國有14億人口,我們說同一種語言、同一個社會制度、同一個整體,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中國有14億人口,最難得的是14億人口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統一市場,歐洲將近10億人口,但它不是一個整體,它有43個國家和一個地區,制度不同,其實相當複雜。

第二是中國是世界上最穩定的國家之一。中國的體制很多國家看不懂,因爲他們沒有見過。但是中國把這個體制的特點和優勢發揮出來,變成了中國的優勢。

中國提出的目標很有意思,都是長遠目標,比如說2035年的目標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的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這目標一旦定下來,不會變來變去,因爲中國政治穩定、社會穩定,所以政策可以穩定。其他國家,沒有一個國家敢講十年以後發展規劃,因爲五年以後,可能被另外一個黨派所取代。

所以西方的規劃不敢做長遠,中國由於獨特的體制優勢,我們都是長遠發展。有人跟我講中國不可琢磨未來,其實中國可以判斷未來。

第三是中國在基礎設施上的投入是獨一無二的。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在社會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入,可能是全世界加起來最大。

比歐洲和美國加起來肯定要大得多,無論是高鐵、高速公路、機場、各省市之間的貫通,基礎建設之完美、之完善、之先進,是全世界羨慕的。

基礎建設需要鋼筋水泥這些原材料,中國現在的生產能力也超越了世界的一半,中國基礎建設越來越完善,生產能力也越來越強。

相比之下,歐美有些國家的基礎設施,特別是商業基礎設施,其實已經和中國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在基礎設施的管理和運營方面,中國跟西方還有很大的距離。

第四是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是人類最大規模的城鎮化工程,歐洲的城鎮化已經結束。未來中國城鎮人口化、戶籍人口化,依然是存在巨大的機會。

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大門剛剛打開,中國新型城鎮化不僅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拉動世界經濟的主要引擎。

第五是中國對新技術、對開放、對創新的渴望能是世界上最強烈的。大家可能看到歐洲變得越來越保守,什麼東西他們首先考慮會造成什麼麻煩。

中國的問題是我們什麼事情都考慮有沒有什麼機會。所以當你考慮問題都是由麻煩驅動的時候,你會越來越限制自己的創新。

當然,中國有很多的不足,我相信我們對中國不足的瞭解遠遠超過西方很多人的瞭解。我昨天晚上還跟一個香港的企業家探討,他說有人說很多麻煩。

我們說因爲有麻煩,纔有我們這些企業家的生存空間,我們總是能夠在麻煩中間找到那條不麻煩的路,這就是我們企業家的責任所在。

中國即使是在人才規劃和經濟能力、水平和發展思考上不足,過去幾十年依然高速成長。如果能夠在經濟人才、規劃、發展方面有一些完善和思考,未來的經濟是不可限量的。

馬雲講中國未來還有三次巨大的機會

第一是相信未來十年二十年,中國將進一步市場化,這是不可改變的。第二是中國最大的機會,是內需,是消費市場。3億中等收入,要變成中產階級,中國內在潛力巨大無比。

第三是供給側改革,經濟全面數據化。所有的企業必須上雲,必須用數據發展,這纔是供給側改革必須跨過去。

第一個機會:市場化

未來十年二十年,中國將進一步市場化,這是不可改變的,需要企業家、年輕人共同推進,讓市場變成資源支配的主體。

改革就是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就是經濟不斷市場化的過程,從最開始80年代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到90年代轉到城市的國有企業改革。

到1998年啓動住房、醫療、教育的市場化改革,到2001年加入WTO參與國際化市場,每一輪的機會都來自於市場。

打破計劃體制迴歸市場,允許資源自由流動,解放了企業家資源,使得這些企業家們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2008年遭遇美國次貸金融危機後,啓動了4萬億救市政策,政府以財政和貨幣兩大宏觀政策爲手段,試圖熨平經濟週期繼續保持經濟穩定高速發展,帶來了產能過剩和債務危機兩大副作用。

2013年18“界”3“中”的會議進一步明確了要發揮市場在資源調節中的基礎性作用,迴歸市場尊重市場纔是經濟持續繁榮的根本。

展望未來,機會首先在於市場化,允許土地、科技、資金、人才等各類要素按照市場來配置,發揮企業家才能來組織生產。

在中國人均GDP只有8000美元,不到美國1/6的情況下,有理由相信潛在的巨大市場,相信只要尊重市場,發揮企業家才能,機會永遠都在。

第二個機會:內需化

中國最大的機會,是內需,是消費市場,3億中等收入,要變成中產階級,中國內在潛力巨大無比,未來一定是服務業爲主。

全世界很少找到一個統一的市場有3億中等收入人羣,未來將增長到5億的中等收入人羣。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中國可以說富起來了。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最開始的生存過渡到了更好層次的需求,中國GDP的比重也從一產、二產到三產爲主,服務業的比重逐漸增大的背後實質上是老百姓不斷上升的收入。

這個內需卻被高房價所打壓,從2018年1-11月數據來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絕對值同比僅爲4%,居民債務負擔自2015年後直線上升,個別地區的居民淨存款已經爲負數,自10月份開始汽車銷售同比出現下滑。

內需會成爲中國未來的巨大機會,加上一句話就是先得控制住房價,真正做到房住不炒,要不然六個錢包都會被掏空,沒錢支持的內需只能是空中樓閣。如果能夠管控住房價,內需的機會更大。

第三個機會:數字化

供給側改革,經濟全面數據化。所有的企業必須上雲,必須用數據發展。中國正在從傳統制造向數據製造轉型的過程中,現在用不用數據,就是用不用電的區別,這是一場技術革命。

數據化(數字化),現在已經無可爭議地成爲政府意圖打造的戰略支柱產業,浙江省提出了打造數字經濟的頭號工程,杭州市提出打造數字經濟第一城。

從生產函數來看,經濟增長本質上是運用市場來配置土地、勞動、資本、科技等生產要素來進行生產或服務。

自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發展後,互聯網從最初的提供信息諮詢到全面介入經濟運營,從電子商務到全面的互聯網+,逐漸認識到通過數據可以極大地提高經濟運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打造更爲高效的經濟體、更有競爭力的企業。隨着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ALLIN產業、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新一輪產業互聯網成爲下一輪數字經濟熱點。

從國家到地方意欲將數字經濟作爲替換房地產金融的首要產業選擇。未來,數字經濟爲代表的高新科技領域都是年輕一代最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