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霆鋒時隔20年再開麥,就爲這?

事出反常必有因?

今年,謝霆鋒時隔20年再開演唱會,喚起無數8090後的青春回憶!

巧的是,他背後的“金主”英皇,正深陷經營危機!

根據財報顯示,英皇國際面臨166億負債壓頂,受此連累,從週一至今,英皇繫個股是全面暴跌。

這很難不讓人懷疑,謝霆鋒罕見開唱是不是“臨危受命”,受老闆楊受成的委託?

畢竟,英皇的財務狀況,已經非常危險 ⚠️。

上週末,英皇國際公佈了2024-2025財年全年業績公告,數據幾乎全是雷點……

譬如收入達13.76億港元,同比增長41.5%,看似營收有所改善。但對比上一個財年,虧損卻由20.28億港元增加至48.4億港元,增幅高達138%!

更加讓人擔心的是,集團總負債更高達172億港元,流動性風險極大。截至2025年3月31日,有166億港元的銀行借貸已逾期或違反貸款協議條款。

而另一邊,公司賬上現金僅剩6.39億港元!

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是站在懸崖邊了。

雪上加霜的是,負責審計的德勤對業績報告發出非標準評價:不就集團綜合財務報表發表意見。

而在上一個財年,德勤在審計報告裡說的還是“重大持續經營不確定性”。

從“不確定“到“不發表意見”,你品,你細細品。

事實上,英皇國際近六年都在血虧——

2019年,虧損36.44億元;

2020年,虧損7.67億元;

2021年,虧損4.69億元;

2022年,虧損21.42億元;

2023年,虧損20.47億元;

2024年,虧損48.43億元。

爲什麼會持續虧損?

英皇國際方面給出的說法是,收入增加但利潤下降,主要是由於所投資地產的公允價值出現虧損,而且香港商業租賃以及寫字樓市場的需求也持續低迷。

你沒看錯,英皇國際是一家房地產公司!

香港明星和電影投資,是英皇最爲人熟悉的標籤,卻不過是英皇系集團龐大商業版圖的冰山一角。

目前,英皇旗下共有七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分別是英皇鐘錶珠寶、英皇國際、英皇資本、英皇文化產業、英皇娛樂酒店、新傳企劃以及歐化國際。

在這其中,鐘錶珠寶是英皇的發家板塊,而房地產,則是這些年的業務重心。

也是其老闆楊受成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領域。

最早是在1983年,香港爆發港元危機,英皇的創始人楊受成就因過度投資地產而資不抵債,旗下地產項目和英皇鐘錶珠寶店被匯豐銀行清盤接收。

直至1986年,經濟環境好轉,楊受成向加拿大皇家信託銀行借款,全數購回原來的資產後,再次進軍地產,大量收集鋪位物業。

1990 年,他正式成立了英皇國際集團,專注於物業投資與地產發展。如香港羅素街、北京長安街及倫敦牛津街,均由英皇國際的物業投資與開發。

楊受成曾在採訪中直言:“自己最喜歡金融和地產業務,這也是未來英皇集團的發展目標。”

這一段故事,是不是頗有“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的雞湯氣息。

或許正是這種成功經歷帶來的自信,讓英皇國際在房地產下行週期中後知後覺,沒有更早抽身而退。

2023年,英皇國際開始變賣資產,要不將物業賣給楊受成自己、大股東或者英皇系其他企業,相當於用家族資金輸血公司。

要不在市場上賤賣給其他人,譬如西環維港峰的鋪位,當初掛牌價2.4億,結果放盤三年無人接盤。

直到今年6月,在砍價六成後,才以9288萬成交。

英皇國際靠着“拆東牆,補西牆”方式撐下去了,卻沒能阻止資金的窟窿,越變越大。

目前,英皇國際表示公司正與相關銀行協商財務重組,並計劃出售投資物業以籌集資金。

對此說法,資本市場卻不買賬。

因爲,儘管英皇國際擁有價值298億港元投資物業,但要在當前環境下套現,實在太難太難了。

要知道,英皇國際旗下的物業中,寫字樓和商場佔比超過70%!而這一類資產,回報週期較長,買方又少,在市場下行期變現難度極大,

以其核心資產香港尖沙咀英皇集團中心爲例,資料顯示,2025年租金收入較2019年下降至35%,空置率從5%升至18%,估值大幅下滑。

想找人接手,談何容易呢。

而無論是這類物業價值下滑,還是英皇國際深陷現金危機,TA們都是香港經濟形勢變化的縮影。

目前,香港零售市場愈發低迷,奢侈品風光不再,內地居民拖着行李箱的自由行,已經淡出視線。

至於本地居民,消費模式也發生了轉變,越來越多香港人選擇北上消費。

這繼而引發的連鎖反應,包括商鋪出租率的下降,寫字樓空置率高企,步行街關店潮蔓延等等。

反映到商業地產上,就是租金下滑,價值暴跌。業主想要轉手套現,就只能邊等邊降價。

更慘的是,這種現象還在持續發酵擴散。

像英皇國際這一類重倉香港商業地產的房企,預計還要走很長的路,才能徹底擺脫困境。

注:1*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2*本文只供參照,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