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球數值異常 務必就醫找原因

林先生因腸躁症接受健檢,意外發現白血球數值異常。(王家瑜攝)

林先生因腸躁症接受健檢,意外發現白血球數值異常。雖沒有症狀,在太太堅持下,持續輾轉求醫,確診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專家指出,骨髓增生性腫瘤(MPN)患者是因骨髓造血幹細胞基因突變,導致造血不受控制,除了真性紅血球增多症,還有原發性血小板增生症(ET)、骨髓纖維化(MF)等,由於症狀不明顯,有患者直到中風或心肌梗塞後才確診。

臺灣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理事長侯信安表示,骨髓增生性腫瘤常見症狀包括疲勞、搔癢、盜汗、發燒、體重減輕、耳鳴、頭痛、失眠等,部分患者伴隨脾臟腫大,可能造成腹脹、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

根據我國癌症登記資料,2015年一年新增骨髓增生性腫瘤病患264人,2022年則新增674人,7年間新增人數倍增。隨着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可預期疾病個案數勢必會增加。

林先生確診後接受放血治療,因身體不適與心理壓力,幾度想放棄。直到透過衛教講座認識長效型干擾素的新療法,情況大爲改善。治療2次後,醫師便取消後續放血計劃,血球數值3年來首次維持穩定。他鼓勵患者,熟悉疾病就能減少恐懼,勇敢面對,在互助中走過治療之路。

近年新治療陸續問世,長效型干擾素不僅已覈准用於真性紅血球增多症治療,在針對原發性血小板增生症的臨牀試驗中,也展現優於現有治療的成果。此外,用於治療骨髓纖維化的JAK抑制劑也有新藥問世。若病友因使用JAK2抑制劑引起或加重貧血問題,將有新一代抑制劑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