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電廠改建環評過關 北東電網供電缺口仍大
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劃自2017年底送件,最初規劃2025年就能商轉,沒想到環評程序走了七年,曾文生說,他2018年4月到經濟部任職政務次長,如今「從主管機關轉爲開發單位」,才終於看到該案通過環評。
協和「以氣換油」後,將有兩臺容量約130萬瓩燃氣機組上線,臺電預估,第一部燃氣機組若順利,可在2032年夏天以前上線。不過臺電也表示,後續還要做環評報告修正和定稿版,經委員備查後纔算正式通過環評。臺電方面要申請電業籌設許可和施工許可;工程推進方面要招標填海造陸的海事與機組興建工程。臺電指出,政府採購需要時間外,也受地方政府審覈時間影響。
臺電總經理王耀庭指出,北東電網總需求量爲600萬瓩,和平電廠供電量130萬瓩,北東電網至2032年粗估年用電量成長3%、每年增18萬瓩,亦即在2032年協和第一部燃氣機組上線後,仍有超過300萬瓩供電缺口。
北東電網緊澀,使協和電廠改建進程挑戰重重,主因三、四號舊機組何時能拆除、改建第二部燃氣機組,看北東電網成長速度。曾文生說,如果地方負載成長速度快,協和身爲緊備機組維持的壓力就大,若有替代能源、調節機制先出現,就可提前拆除。
曾文生形容,協和未來是「穿半邊衣服改半邊衣服」,臺電同時在調度和儲能方面想方設法、進行電力設備投資等,達到舒緩供電緊澀效果。他表示,全臺電網主要面對夜尖峰調度壓力,但北東電網考驗反而在夏季日尖峰,因此需「用時間換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