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泰/好好面對高齡少子國安問題吧
臺灣此刻正好進入超高齡社會,二三四○萬人口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是老人,而且「老老人」(八十歲以上)的佔比也不斷上升,失能與失智主要發生在這羣人身上,最需要被照顧。
日本進入超高齡社會十七年了,臺灣似步其後塵。不同的是,日本高齡化主要是壽命延長所致(臺灣較日本少了四歲多),臺灣則是以生育率下降,推升老人佔比的力道較強(日本婦女的生育率是臺灣的一.五倍)。有了對比,就知道臺灣人口危機要比日本險峻且棘手。
內政部甫公佈四月份人口資料,生育數八六八四人創了歷史新低;結婚對數不僅大幅下滑,與離婚對數比爲一.五比一也是新紀錄。去年是龍年,南韓生育回升,臺灣卻繼續下降;人口危機不僅已反映在各級學校的招生,也開始波及產業。五二○到了,對此難以逆轉的國安議題,賴總統應會提出對策吧!
最近看到一則報導,述及日本一位七十五歲的男性老人,月領廿萬日元養老金且有三千萬日元存款,卻因都更被迫搬出租了卅餘年的房子,一時租不到房子(不少房東擔心老人在屋裡過世),只好流落到漫畫咖啡店。最後在老人支持團體協助下,終於租到了房子。
此例說明了因「年齡歧視」導致「老無所歸」,老人即使有錢也未必能租到房子,這種情形臺灣也會發生。當然有人會問,如果他有兒女,兒女難道不該盡點責任?身上有錢,養老院或長照機構也可以考慮呀!
居住問題對一般老人來說,其實就是在決定終老之所;這不僅是經濟考量,也和生活品質息息相關。以當前趨勢觀之,和成年子女居住比例下降,獨居或老夫婦自己住的情況節節攀升,進入機構養老,對多數老人來說仍是不得已的選擇,關鍵考量在於老人自己是否擁有房子。
臺灣約有半數老人住在沒有電梯的老舊社區中,即便他們擁有房子,且有穩定退休金與一些儲蓄,但在花不起大錢換住電梯大樓的情形下,仍擔心有一天會困在樓上,遑論意外與明天不知誰先到;這也是政府進行都更的挑戰,包括居民達成共識、搬遷、安置及最後的施工,都是曠日廢時。
至於還需扛起家庭經濟的老人,不知什麼是生活品質,只有求生存拚命工作。君不見,傳統市場中有不少是老人在擺攤,叫賣着自家種的蔬菜或自制的小點,大清早即開始忙碌、把貨品整理好,來到市場搶佔巷口或任何轉角位置。一個早上不停吆喝,賣不到幾百塊錢,若賣不掉只好賤價出清,否則又要把東西扛回家!日復一日,直到有一天,熟悉的攤位出現了生面孔。
還有推着小拖車撿拾廢棄紙箱者,幾乎都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在烈日下穿梭在巷道中,一車廢紙卻只能換到一個便當。有一天我看見一老嫗瘸着腳、推着一車紙箱過馬路,問她需要幫忙嗎?她回答,腳不行就要用推車,可以幫助平衡還可以外出走動,纔不會困死在家中!這時我腦中突然浮現蘇軾的詞:「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回過頭,看見醫院裡滿是老人等着看診拿藥,寵物醫院則是年輕人扛着籠子排隊。賴總統有空請到公園裡走一走,觀察老人、小孩、外傭、寵物、輪椅、娃娃車,或許您會看到臺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