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去蔣/教團批:打著轉型正義 製造對立、分裂

中原大學11日公告,稱「奉權責單位」指示,校內的中正樓即日起更名爲智信樓。圖/中原大學提供

教育部今年一月召集校園尚有待處置威權象徵列管的高中以上學校召開座談會,要求各校辦理清除威權象徵的法定任務,引發討論。教育團體直言,教育部近日面對政治議題均「跑在最前頭」,打着轉型正義大旗,卻是在製造敵對意識和分裂。

依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第五條規定,出現於公共建築或場所,紀念、緬懷威權統治者的象徵,應予移除、改名或以其他方式處置,大專校院近年來也因該規定,陸續移除校內蔣公銅像。如政大因前中央黨務學校歷史背景,校內多棟建物以黨政人物命名,但於二○二三年時,已移除四維堂內蔣中正遺像,並將校內公車站蔣公銅像站更名,目前僅保留山上校區騎馬像。

近日教育部重申要求各校清除校內威權象徵,部分大學陸續將中正堂等建物更名。對此,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表示,過去除了實體等銅像象徵外,現在連「名字」都不見容於教育部,教育部形同轉型正義、反中、去中的急先鋒。

段心儀談到,從要軍公教人員簽署未領有大陸身分證等具結,到封殺大陸數間學校,教育部近日面對政治議題均「跑在最前頭」,其他單位尚未表態,倒是看到教育部先發制人,本次則是打着轉型正義大旗,卻是在製造敵對意識和分裂。

段心儀認爲,大專校院中正樓更名恐只是第一步,若蔚然成風,未來可能涉及如路名變更的層面。但教育部屢屢從政治意識型態着手,政治做得反比教育政策還多,恐怕不是學子之福。

臺北教育工會理事長李惠蘭則談到,蔣中正銅像、中正堂等僅是象徵一段歷史過往,應繼續保留、功過予後人討論,而執政黨稱討厭專制獨裁,「但現在什麼都要拆、要改,反而顯得非常專制」。

李惠蘭談到,轉型正義是希望能夠消除歷史傷痕、讓族羣更加和諧,但是政府此舉反而未看到促進族羣和諧,只看見更多的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