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嬰兒急救不再靠「2指神功」 醫揭2025年CPR指引重大更新
▲嬰兒雙拇指環抱胸廓法急救。(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2025年最新CPR指引公佈,其中出現不少重大更新,顛覆過往觀念。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分享,家長熟知嬰幼兒CPR使用的「兩指神功」正式走入歷史,新版改建議採「單手掌壓法」或「雙拇指環抱胸廓法」,實證顯示更能提升嬰幼兒的急救成功率。吳昌騰受訪表示,小嬰兒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並不少見,光是長庚院內每年就收到約36名個案,提醒新手爸媽與保母應儘快更新觀念,這不只是技術調整,更是救命關鍵。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在臉書發文指出,許多人都學過心肺復甦術(CPR),但救命的科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進,美國心臟協會(AHA)最近剛發佈2025年最新CPR指引,內容就包含了一些挑戰你我常識的重大更新。
第一項是嬰兒CPR手法大革新「告別兩指神功」,吳昌騰解釋,過去幾十年,教導嬰兒CPR時最經典的畫面,就是施救者用兩根手指按壓嬰兒的胸骨。然而,2025年的指引明確指出,這個「兩指法」已不再被推薦。取而代之的是兩種更有效的方法:1. 單手掌根法 (single-palm-heel method)2. 雙拇指環抱胸廓法 (two-thumb-encircling-hands method)
吳昌騰表示,最新的模擬研究顯示,這兩種方法比傳統兩指法更容易達到足夠的按壓深度。更令人警惕的是,一項前瞻性登錄研究發現,當施救者使用傳統兩指法時,「其所有胸部按壓部分均不符合 AHA 指引要求」。對於所有父母、保姆和任何會接觸到嬰兒的人來說,這無疑是最需要立即更新的救命知識。
過去有人噎到需要急救,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立刻從後方環抱,準備實施「哈姆立克法」(腹部快速推壓)。但最新的指引改變了這個流程。吳昌騰說,對於有意識的成人和兒童,若發生嚴重哽噎,現在建議的標準程序是:重複「5次背部拍擊」後,再進行「5次腹部快速推壓」的循環。
吳昌騰表示,觀察性研究指出,「背部拍擊在清除異物上比腹部推壓更有效」。更重要的是,這項更新創造了一個更統一、更容易記憶的原則:無論對象是成人、兒童還是嬰兒,處理有意識的哽噎患者,「永遠從背部拍擊開始」。對於嬰兒,指引重申應採用「5次背部拍擊」與「5次胸部推壓」的循環。切記不可對嬰兒實施腹部推壓,以免造成內臟損傷。
「快!趕快上救護車送醫!」這是大衆對心臟驟停現場的普遍印象,但最新指引針對救護現場建議「原地急救」優於「邊送醫邊CPR」。
吳昌騰指出,指引建議現場完成高品質的急救,直到患者恢復自主循環(ROSC),也就是自發的呼吸、心跳後,再進行轉送,這是因爲移動的救護車中,很難維持穩定且高品質的CPR,同時也可能對車內的救護人員造成安全風險;不過現場實務還是建議由EMT人員協助判斷。
最後是針對女性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時,建議「不一定要脫掉女性的胸罩」,吳昌騰指出,生死關頭,分秒必爭,但對於女性使用AED,最常遇見障礙導致猶豫的是「暴露女性胸部而產生的社交尷尬」。2025年的新指引正視了這個現實問題,提出了一項更人性化且務實的建議:在爲女性患者貼上AED電擊片時,可以調整胸罩位置而非直接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