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警調聯心話家常 共築平安和諧網
五月初的山西孝義,春寒料峭,但新義派出所“警調聯動中心”的會議室裡卻暖意融融。十張木凳緊緊圍攏着圓桌,調解員們翻卷邊角的筆記本上,彆着居民走訪時塞來的感謝小紙條,字跡歪歪扭扭,卻滿含真誠。這羣揣着“永安調解經”的基層工作者圍坐在一起,正把家長裡短的瑣碎糾紛,化作基層治理的暖心秘方。
一、糾紛故事裡的“調解繡花經”
“上週,某校籃球場倆孩子相撞引發大矛盾。我用背對背調解法分別和兩位家長拉家常,與班主任溝通孩子學習情況,還多次上門聯繫代課老師,主動爲倆孩子補課。最後,孩子們歡快地和調解員一起解開了家長心裡的“疙瘩”,當事人理性地撤回了向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的申訴”。調解員孫大姐翻動着手機裡的調解現場照,屏幕上兩家長握手言和的畫面,讓會議室響起輕輕的笑聲。
“前天處理車輛損壞賠償糾紛,車主趙大哥急着上班,與出租車司機小王發生爭執,導致出租車車門受損”。調解員陰師傅推了推近視鏡,指着筆記本上的簡易事故現場圖說道:“我拉着小王查看區域監控,又請民警小陳調出道路交通法、損害賠償法相關條款,使用法律底線思維調解法,多次說服,最後小王愉快地接受了調解協議,還從車裡拿出礦泉水硬塞給我們,說:“喝點水,潤潤嗓子,你們說話太多了”。陰師傅笑着補充道“法條是硬的,但咱說話得軟和,得讓當事人覺得咱不是和稀泥,是真替他們着急”。
年輕調解員小陸則舉起一份特殊的和解協議:“這是一份家庭糾紛中,夫妻雙方共同簽署的‘互相尊重、不再動手’約定。處理這起糾紛時,雙方情緒激動,我先暫停調解,主動傾聽引發共鳴,再運用‘不翻舊賬’‘關係緩和’‘情感賬戶’等技巧,最終讓夫妻二人重歸於好。”會議室裡,幾位老調解員紛紛點頭。他們明白,這些藏在皺紋裡的共情,比任何法條都更具有穿透力。
二、藏藍與銀灰的“協作協奏曲”
牆上的“警調聯動流程圖”在燈光下泛着微光。從110警情分流,到調解員入戶,再到律師遠程連線,21個環節環環相扣。警官馮慶忠翻開執法記錄儀臺賬,屏幕上閃過一個個調解現場:凌晨3點陪醉酒老人回家、早高峰蹲在馬路中間疏導爭吵司機、在校園裡給孩子們演示安全行爲……這些畫面,正是警調協作的生動註腳。
“上週處理裝修工程欠薪案,我們和調解員老任帶着老闆的密友,用親情攻勢勸說;同時多方查找,終於聯繫上失聯的靳老闆。當工人們看到民警和調解員一次次上門協調,知道欠薪有了着落,心裡的疙瘩也慢慢解開了。”慶忠翻開工作日誌,語氣裡滿是感慨,“這就是警調聯動的力量,更讓人感動的是調解員們的補位意識——誰有空誰上,誰擅長哪塊就主攻哪塊。”
孫大姐也分享起4月15日的特殊調解經歷:“沈某宴請好友,酒後發生肢體衝突。民警小田耐心向當事人解釋賠償流程,調解員小楊馬上從調解室‘八寶箱’裡拿出醒酒藥和降壓藥。調解成功後,當事人對着我們比心的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最好的調解語言是把“職責所在”變成“將心比心。”
三、從“有事找警察”到“有事找調解室”
4月18日,民警移送一起“裝修合同糾紛”案;4月20日,移送一起“鄰里糾紛”案;4月21日,移送一起“車輛損害賠償糾紛”案;4月22日移送一起“家庭糾紛”案;4月18日移送一起“郵件損害賠償糾紛”案……一起起民事糾紛案的和解,讓老百姓心裡踏實,在調解室有如回家的感覺。張大爺告訴調解員,老百姓都說遇到糾紛,來派出所就找調解室。
這個月,調解室的錦旗牆上又新增三面。其中一面寫着“警調聯手化干戈,春風化雨潤民心”。所長趙亞峰話裡帶着暖意,並向大家展示着居民羣裡的留言:“停車糾紛解決後,門口店老闆看到我的車,主動挪電動車騰出車位”;“夫妻矛盾調解後,老伴說感覺像回到新婚時”……這些溫暖的反饋,印證着調解員們收穫的成果。
這些和解的故事,讓我想起了初心——“我們打造‘公安+調解’專業化陣地,不是爲了追求結案數量,而是希望‘有事找調解室’成爲居民的本能習慣”。所領導語重心長地說:“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真正提升羣衆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會上,調解員賀律師結合《民法典》婚姻家庭編新規,講解警調聯動中的法律邊界,分享運用法律底線思維調解糾紛的技巧;民警則現場演示最新的警情聯動系統。調解員們認真記錄、熱烈討論,在思維碰撞中不斷提升調解能力。
在派出所建立“警調聯動中心”,上線“永安調解室”,這既是司法、公安深化矛盾化解的又一重要舉措,更是“楓橋經驗”在社會治理領域的生動實踐。
在孝義的大街小巷裡,在每一次握手言和的瞬間,在調解室永遠溫熱的茶杯裡,警調聯動的故事正如四月的槐花,默默散發着清甜的香氣,滋養着基層治理的沃土,守護着一方平安和諧。(人民調解員 任春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