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這些不起眼的“炎症”,可能會發展成癌症
鼻炎、胃炎、腸炎、扁桃體炎……幾乎人人都經歷過“發炎”的困擾很多時候想着扛一下、忍一忍就過去了但是又不少朋友應該也都聽過“炎症得不到控制都會發展成癌症”癌症真的是炎症發展而來的嗎?這句話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炎症是我們身體免疫系統最強大的武器之一,可隨時發生於各個組織和器官。當機體遇到外界有害生物體侵襲時,會產生免疫反應來消除這些致炎因子。
有的免疫反應是清除外來“入侵者”並促進受損傷組織快速修復的,會造成炎症反應。
有的則是免疫細胞被激活後,不僅攻擊外來“入侵者”,還同時攻擊自身正常組織,造成自身組織炎症。
人們日常遭遇病毒感染、外部創傷、花粉過敏等的時候,都會引發炎症,常見的有鼻炎、胃炎、肺炎、肝炎、腎炎等。這些炎症會有一些常見的表現,如傷口疼痛、紅腫、溫度升高,還可能出現全身發熱等。
炎症和感染到底啥關係
炎症與癌症之間存在密切關係。腫瘤相關的炎症能夠促進血管新生和轉移,使正常的免疫細胞無視癌細胞,使癌細胞對化療和靶向治療產生耐藥。
慢性炎症一直被視爲是促發癌症的一個關鍵的風險因素,但炎症如何加劇免疫反應,最終影響癌症啓動和進展的確切機制仍然不甚明確。
患上這5種炎症,千萬別拖
炎症是一種常見的身體反應,有時會引發癌症。但並不是所有的慢性炎症都會癌變,比如關節炎就不會。但以下5類已有明確證據顯示可進展爲癌症:
1. 慢性肝炎:肝炎病毒或脂肪肝可以損傷肝細胞,引起基因突變或無菌性炎症,最終導致肝癌。肝炎——肝硬化——肝癌,常被稱爲“肝癌三部曲”。所以,肝炎患者一定要及時進行干預,防止發展成肝癌。
2. 慢性萎縮性胃炎:從胃炎到胃癌,一般會經歷以下四個階段: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重度的萎縮性胃炎容易發展爲胃癌,尤其是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情況。所以,一旦被診斷爲慢性萎縮性胃炎,一定要進行規範和長期的胃鏡隨訪,請專科醫生積極干預治療,防止其發展成胃癌。
3.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絕大部分腸炎不會癌變,不過有種腸炎需要我們特別注意,那就是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具有慢性發展、反覆發作的特點,從腸炎發展爲胃癌,一般會經歷3個階段: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結腸黏膜細胞損傷→結腸癌。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隨着時間增加而增加,20年以上的患者癌變機率可達5%~10%。
4. 宮頸炎:宮頸發炎後,如果同時感染了人乳頭瘤病毒,就有可能誘發宮頸癌。
5. 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如果未能徹底治癒或反覆發作,就可能轉變爲慢性胰腺炎,進而形成胰腺假性囊腫,這是胰腺癌的前期階段。
如何才能“抗炎”
既然知道了這些潛在的致癌因素,我們就要及時採取措施預防和治療慢性炎症。下面介紹一些簡單有效的方法:
1. 調“動”抗炎因子:肌肉收縮時能夠分泌一些細胞因子和分子量較小的肌動蛋白,這些物質進入血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全身的炎症反應。因此,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不只要做有氧運動,還要注意增強肌肉力量,身體條件允許的人也可以適當做一些負重練習。
2. 吃些抗炎食物:高脂肪、高糖、高鹽食物會擾亂腸道菌羣環境,誘發慢性炎症;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燒烤等也會加重炎症反應。清淡飲食,多吃新鮮蔬果、蛋類和大蒜、生薑等能幫助抗炎的食物。
3. 保持清潔:避免接觸有害物質,注意室內衛生清潔,儘可能不要用染髮劑和殺蟲劑,遠離強酸、強鹼和甲醛等化學因子。
4. 減少“壓力性炎症”:揹負着巨大壓力會降低身體調節炎症的能力。熬夜會擾亂生物鐘,誘發多種炎症疾病。學會保持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每天睡夠7~8小時,調節情緒,必要時應求助心理醫生。
5. 定期檢查:有慢性炎症的患者要有針對性地根據醫生建議監測和治療,最好每年做一次全身體檢。癌症篩查能夠及早發現癌前病變或癌症,從而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以慢性萎縮性胃炎爲例,患者除了定期做胃鏡,還要注意篩查幽門螺桿菌並及時治療。
6. 不要亂用抗生素:非細菌性炎症,千萬不要亂用抗生素。慢性炎症往往不是細菌引起的,要麼是無菌性炎症,要麼是病毒感染。即使病毒感染合併細菌感染,也一定要到醫院就診,遵醫囑使用抗生素。
其實,不必過於恐懼炎症,有時它也是一種利器。目前的腫瘤免疫療法就是受到激活炎症反應的啓發而改進的。但在沒有發生腫瘤的時候,還是要學會減少炎症危害健康的可能性,儘量避免慢性炎症和炎症失控。(來源:河南省健康中原服務保障中心 作者:書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