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人兒身高115公分 吳於嫣帕運羽球爭一片天
身高一一五公分的吳於嫣(中)與同學合影。吳於嫣是罕病「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征戰帕運羽球場,小小人兒卻有巨人般的奮戰精神。記者季相儒/攝影
「哇,贏了、我們贏了…」吳於嫣仰躺在羽球場上振臂歡呼,起身後與搭檔蔡奕琳手牽手跳躍高喊,慶祝拿下二○二三年亞洲帕拉運動會羽球女雙SH6級的重要一勝;這場賽事,讓她們擠進隊史最佳成績—決賽。
SH6是身障羽球比賽的組別,專爲身材較矮小選手設計,女子選手身高低於一三七公分、單臂小於六十三公分,兩者合計不超過一九○公分才符合參賽資格。
杭州亞帕運力退印度 雙打奪銀
吳於嫣與蔡奕琳都是罕病「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身高一一五、一三○公分的兩人,前年在杭州亞帕運準決賽對戰強敵印度隊,儘管身材略居劣勢,卻靠着不放棄的奮戰精神,鏖戰三局力退強敵晉級,雖最後與地主隊中國大陸爭冠落敗,但銀牌已創下隊史最佳成績。
當年十六歲的吳於嫣,在女雙金牌戰前幾小時剛獲得女單銅牌,自責單打耗費太多體力,影響雙打表現。她記得那場對印度的雙打很緊張,過程中不斷對自己喊話「撐下去這幾顆球,勝利就是我們的,只要拿到好成績,就能得到國家更好照顧。」想贏的意志很強烈。
膝傷手術治療 目標洛杉磯帕奧
去年巴黎帕奧只舉辦個人賽,亞帕運雙打組合成了爭取參賽資格的對手,兩人征戰各公開賽累積積分,最後僅蔡奕琳獲得參賽資格。「沒拿到帕奧資格,我很難過,就差那麼一點點。」吳於嫣說,她坐在電視機前看比賽轉播時,懊惱「爲什麼自己不是在場上比賽而是在家觀賽」,接受膝傷手術治療後,目標二○二八洛杉磯帕奧。
吳於嫣小學五年級時受邀參加羽球賽,上場前才準備球拍、熟悉規則,意外獲得第一名後,因家人支持,於國中二年級時轉進新北市三和國中體育班接受更規律訓練,又在新北高中體育班鍛鍊三年,今年順利進入大學就讀。她曾獲二○二三年總統教育獎及二○二四年新北影響力人物。
亞帕運羽球選手吳於嫣(左起)、母親黃曉娟、父親吳世偉。記者蘇健忠/攝影
「考大學時,很多人疑惑的看着我,因爲其他考生幾乎都有一百八十公分,我總覺得自己好像跟巨人在比賽…」吳於嫣說,上大學後會持續發展羽球運動,努力打積分賽,期許每場公開賽都擠進前四名,穩定累積排名分數,「把獎牌拿回家不僅是訓練的成果展現,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證明」。
「以前身障選手的運動資源不多,政府與國人對此領域也不瞭解,現在逐漸重視,我在這個時期打球,有相關資源幫助,覺得很滿足也很幸運。」吳於嫣說,亞帕運拿到成績後,教育部運動發展基金補助選手比照亞奧運選手,給予身心障礙選手零用金及培訓費用,會更努力練習爭取佳績,以打進二○二八年奧運爲目標。
接前排的球 需要多走三、四步
「接前排的球,無論大人小孩,兩、三步就能到,他們需要五到六步,格外辛苦。」吳於嫣的教練鄭埈逸說,於嫣有原住民天性,個性開朗,外人看於嫣打球好像很輕鬆靈敏、遊刃有餘,其實很吃力,於嫣的雙腿比較短小,容易有O型腿,這是未來加強訓練強度要注意的地方。
「剛開始覺得球場很大,很多球都打不到,但透過訓練提升肌力與速度,再用球拍長度輔助接球,每次上場都全力以赴。」吳於嫣說,羽球教會她許多事,她期許自己能跟着戴姿穎、李洋、王齊麟等偶像的腳步,繼續在羽球上奮戰、努力。
軟骨發育不全症是因骨骼異常導致生長矮小,最常見的短肢侏儒症發生率約兩萬五千分之一,被稱爲「小小人兒」,嬰兒時期常面臨水腦症等考驗,也因身材不成比例造成胸腔狹小、肺部發育不良及脊椎後凸前凸等狀況,臺灣現有四三八名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軟骨發育不全症病友關懷協會理事長楊芳美說,病友及家屬需要的是理解、尊重與平權。「早年我和兒子都經歷過生不如死的絕望,有人譏笑我生了個不良品。」楊芳美說,社會風氣已逐漸進步,歧視及偏見減少,協會希望能輔導更多病友找到合適工作,增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