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科學家”一決高下!2025年江蘇省中小學生實驗能力大賽總決賽開幕
8月11日,2025年江蘇省中小學生實驗能力大賽總決賽在南京開幕。今年,參賽人數和參賽率再創新高,大賽第一輪網絡實驗知識競賽參賽學生超過200萬人。208名“小小科學家”脫穎而出,在總決賽現場以實驗會友,展現個人風採。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今年總決賽還首次引入虛擬仿真實驗,突破傳統實體實驗室侷限,爲選手們提供安全、可重複的探索平臺。
誰是實驗能手?208名“小小科學家”展風采
2025年江蘇省中小學生實驗能力大賽分爲江蘇省中小學生實驗知識競賽、分區賽和總決賽3個階段,參賽對象爲五年級、八年級與高中二年級學生,包含小學科學、初中生物、高中物理和高中化學4個比賽學科。
經過層層選拔、激烈角逐,208名選手從全省超過200萬同齡人中脫穎而出,熱愛科學、勇於實踐的他們,在總決賽現場以實驗會友,展現個人風採。
“還記得第一次踏入實驗室時,我的心情是既緊張又激動。”選手代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的丁瑞辰同學在開幕式分享起自己與化學實驗相遇的點點滴滴,“那些書本上冰冷的化學式,在我眼前化作一瓶瓶五顏六色的試劑,那些原本只存在於圖片中的儀器,如今真實地握在手中。”
丁瑞辰說,在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中,自己深刻體會到,化學實驗是一場理論與實踐的雙向奔赴。“化學實踐也磨鍊了我的耐心和專注力,化學實驗不僅有奇妙的反應現象,更需要腳踏實地、不畏煩瑣地堅持。”
“我們一次次聚精會神調節精密的儀器,一次次屏住呼吸觀察現象,一次次調整方案、減小誤差……潛移默化中,我們得以拓寬視野、增長見識、錘鍊品格,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走得更穩、走得更遠。”對於選手代表、江蘇省樑豐高級中學學生張若昕來說,實驗大賽是一次彌足珍貴的人生經驗,“我們將帶着這次比賽和練習中的收穫一直走下去。”
總決賽新體驗!首次引入虛擬仿真實驗
總決賽由江蘇省教育廳主辦,江蘇省教育裝備與勤工儉學管理中心、南京市教育局承辦,南京市教育技術裝備中心、南京江北新區管理委員會教育和社會保障局、南京市第十四中學協辦。
在小學科學專場,小選手們身穿白大褂、手持足球,通過實驗儀器,探究足球初次反彈高度的影響因素,並一次次記錄下實驗數據。
高中物理虛擬仿真實驗現場,同學們正對着電腦屏幕,通過仿真實驗研究下落物體所受空氣阻力。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今年的總決賽首次引入虛擬仿真實驗“下落物體所受空氣阻力的動態可視化研究”,主要是爲了解決傳統實體實驗室在空間維度上對實驗過程與原理進行直觀、深入探究的侷限性。
江蘇省教育裝備與勤工儉學管理中心副主任張泉介紹,除了在實驗方式上創新引入仿真實驗環節,大賽也改變了實驗指導老師的教學觀念,很多老師主動報名觀摩比賽,希望瞭解創新實驗的設計,進一步促進自身日常實驗教學工作。
本次總決賽包含筆試/虛擬仿真實驗、個人實驗操作、合作實驗探究和撰寫探究報告四大環節。“這不僅是一項賽事,更是一次全省範圍內實驗知識與能力的‘大普測’、實驗教學成果的‘大檢閱’,充分彰顯了江蘇教育對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高度重視。”張泉表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AI實驗考評系統2024年開始啓用,今年基本實現了全覆蓋。通過AI系統與人工評分相結合,AI實驗考評系統可以更精準地評估學生的實驗素養和動手能力。
“我們希望通過實驗比賽,來真正培養學生科學的素養、創新的能力、探究的意識,我們認爲這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徑。”南京市教育技術裝備中心主任崔琪說。
4年累計800多萬人次,實驗火種在江蘇校園播撒
實驗教學是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規定的重要教學內容,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江蘇省中小學生實驗能力大賽自2022年首屆舉辦以來,規模與影響力逐年攀升。從首屆熱身賽吸引近170萬學生參與,到如今知識競賽初賽每年超過200萬學子踊躍報名。
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吳昊表示,大賽聚焦“實驗能力”,不斷創新賽事形式和內容,引導同學們從課堂走向實踐,從書本走向操作檯,在親手搭建電路、觀測反應、記錄數據的點滴探索中,觸摸科學最真實的脈搏,助力形成思維力強、動手力強、創新力強,與時代進步和發展相匹配的科學素養,實現全面發展。四年來,全省累計參與學生達800多萬人次,相應年級學生參與率達95%,規模宏大、影響深遠。
“我們藉助實驗能力大賽的東風,在全省中小學校撒下人人‘+實驗’,校校‘實驗+’的火種,點燃了同學們‘崇尚科學、創新創造’的興趣之光,生長出‘科技報國、強國有我’的豐滿羽翼,爲教育強國、教育強省儲備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同時也照亮了莘莘學子的夢想之路,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吳昊表示,下一步,江蘇將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優化實驗教學條件,提升空間建設水平,通過“互聯網+教育”等方式縮小城鄉科學教育差距,保障實驗課程開齊開足開好;進一步拓展科學教育載體,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加強教師培訓,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參與中小學實驗教學活動,讓崇尚科學、尊重創造的精神在全省校園蔚然成風。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於露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