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融資協調機制日趨完善

小微企業是擴大就業、繁榮市場的重要力量。爲引導信貸資金快速直達基層小微企業,去年10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建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從供需兩端發力,統籌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和銀行放貸難的問題。目前,各地金融監管部門着力推動相關工作落地顯效,持續推動信貸資金直達小微企業。

記者獲悉,江蘇金融監管局聯合相關部門出臺江蘇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實施方案,建立省、市、縣三級工作機制,推動區縣成立工作專班,指導銀行靠前發力、做好服務對接、加大融資支持,已走訪企業283萬家,累計授信1.7萬億元、發放貸款1.03萬億元。浙江金融監管局推動轄內銀行機構通過與工業互聯網平臺、產業鏈供應鏈、企業內部數據系統打通對接,依託集成行業數據的“產業大腦”,由銀行直接抓取核心企業數據,掌握上下游供應鏈企業經營狀況,爲企業提供線上無感授信。

在政策推動下,商業銀行紛紛走進小微企業。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義烏農商銀行構建了“班子成員—支行行長—網點負責人—客戶經理”的分層走訪服務體系,聚焦重點商會、協會、專業街、小微園區等。“我行成立小微企業融資協調機制工作專班,2024年全年累計走訪小微企業上萬家。”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龍港農商銀行業務發展部負責人張思思說。

商業銀行還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小微企業融資效率,讓“數據多跑路”。通過大數據分析小微企業納稅數據、用電數據等,可使金融機構更好地看清小微企業的面貌,評估貸款金額。爲破解銀企不對稱,廣西北海構建“信用培植+精準推送+快速放貸”的融資協調機制,當地銀行機構與稅務部門依託“銀稅互動”平臺,運用稅收大數據建立企業“信用畫像”,精準推送至金融機構,實現“以信換貸”快速審批。廣西新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財務經理陳小麗介紹,公司憑藉良好的納稅信用記錄,通過“銀稅互動”從桂林銀行獲得了低息貸款,融資成本降低約20%。

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有效促進普惠金融服務質效提升。專家表示,未來需要注重風險管理,建立健全風險評估體系。“在平衡效益和風險方面,商業銀行可以採取以下策略:一是優化信貸結構,根據小微企業的特點和風險狀況,合理確定信貸額度和期限;二是加強貸後管理,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風險;三是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風險評估的準確性和效率;四是加強與政府、擔保機構等合作,共同分擔風險,降低融資成本。”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說。(經濟日報記者 彭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