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品市場復興,姐妹淘、小孩哥都轉批發購物了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王景平 黃雨琦/文 實習生 姚瑤 林苡嘉

你還記得上一次在實體店買髮夾、頭繩、耳環、項鍊這些飾品是什麼時候嗎?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小店,手指滑過一排排閃閃發光的耳環,或是一個個髮夾在頭上左右比畫,是多少人的逛街回憶?

隨着網購和直播的出現,很多人選擇享受足不出戶的便利購物,小商品實體店的生意變淡了不少,消費者也缺少了購物的體驗感。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消費者覺得線上下單看不到實物,特別是小商品,更需要直接感受物品的質感,很容易碰到“買家秀”長這樣、“賣家秀”長那樣的尷尬情況。面對這樣的需求,潮新聞記者觀察到,最近在小商品批發市場出現了現場拼單批發、社羣團購和批發代購的新購物方式。

正在選品的買手、團長們 黃雨琦/攝

省錢又好逛

“姐妹淘”願意爲消費體驗感買單

潮新聞記者來到杭州東昇市場實地逛了逛,人來人往拿着批發標誌性“黑袋子”的人還不少,裝修很中古風的包包鋪,紅彤彤的節慶用品店,包攬國產和進口各大品牌的文具專賣店,以及一整層航母般的飾品店,甚至明星都在穿的家居服都出自這裡,品類和環境都刷新了對批發市場的刻板印象。

正拿起貨架上各式各樣的保溫杯掂量的小楊和妹妹是通過社交媒體瞭解到這個市場的,她們說:“網上貨品一樣的圖片,價格區間相可大了,我沒法判斷它的品質。儘管這裡部分商品不一定比網上便宜,但我能夠看到、摸到實物,省去了網購不滿意退貨的煩惱,我們願意爲這樣的線下體驗感買單。”

正在選購的“姐妹淘” 黃雨琦/攝

在小商品市場,你可以自己慢慢淘,也可以找導購帶你逛,琳琅滿目飾品區的導購是最多的,如果你選擇困難了,導購就會告訴你哪一款是最熱賣的,下一季的流行趨勢是什麼。

帶着媽媽、姐妹和女兒一起來的毛女士這隊“姐妹淘”隊伍就有些壯大了。她以前做服裝批發生意時就會來這進一些搭配的飾品、包包、墨鏡等,現在生意不做了,也還會定期約上夥伴們一起來進一次“貨”,大家拼在一起買的量也不少,既享受到了批發價的優惠,又有姐妹淘相互參謀的樂趣。

毛女士和她的“姐妹淘”正在挑選飾品 黃雨琦/攝

小傅是市場內一家以售賣獨立設計師款飾品爲特色的飾品店導購,她向潮新聞記者介紹,實體批發、網店批發及直播這樣的常規模式是店鋪的主要銷售來源,因爲自家有獨家的設計師款以及一些韓國進口的高品質飾品,所以最近比較流行的社羣團購和買手代購模式也能佔店鋪銷售20%多,之前很多人是全職做的,現在兼職做這個的越來越多了。

小傅他們店鋪合作的本地團長有不少是每週來店鋪選款、試戴、拍攝,外地團長的小傅他們也會向他們提供圖片,團長們在自己的社羣內發起跟團接龍,根據銷售情況約定發貨時間。另一種買手代購以本地生活類的自媒體或主播爲主,他們不定時來採購,是在批發價基礎上按件收取代購費。私域的客人都比較信任團長、博主的品位及選品品質,顧客先付款,他們後進貨,這樣不僅退貨率低,資金壓力也小,只要私域人數夠多,銷售都還比較客觀。

售賣獨立設計師款飾品爲特色的飾品店 黃雨琦/攝

小傅所在的美麗飾界特色設計師飾品 黃雨琦/攝

商家卷價格

更卷服務,幫你一起創業

你以爲飾品店只賣飾品嗎?不,在這樣的店鋪裡,它還涵蓋的品類從化妝品到內衣、襪子,再到洗護用品和進口零食,這些店鋪都賣。這裡不僅會有像超市一樣的收銀區,還有專門休息區,再也不怕家屬沒地“託管”了,購物體驗不亞於商場。

做了十幾年家居服生意的沈女士說:“我們這個市場的特色一直是零售+批發的模式,早些年都需要10件起批,現在5件就可以享受批發價,零售客人給家庭成員都買一點就能湊到,如果是買單件就比批發價貴一點,價格還是很有優勢的。”沈女士見證了實體的興衰,也願意嘗試各種方式把貨賣出,哪怕是剛剛起步的主播要去他們店裡直播,他們也都很歡迎,沒有門檻要求。

沈女士的壹號家居服 黃雨琦/攝

潮新聞記者看到,市場的路邊有一家穿戴甲店特別有意思,寫着“用批發的模式再做一遍零售”的標語。95後的老闆小暉是從地產工作跨界到美甲創業,他說自己也嘗試過很多種創業模式,希望總結自己走過的創業彎路來幫助剛剛創業的人,推出了創業者扶持計劃。在他們店裡,零售客人一件也是批發價,還有專業的美甲師幫你免費貼,批發的客人15天內未售無損可無理由退換,直播的客人可以在店內不限時直播,提供專業直播間免費使用,快遞發貨電商價。

小暉的穿戴甲店 黃雨琦/攝

即時滿足

怪不得“小孩哥”來這買文具

家住附近的張同學是一位文具愛好者,從小學高年級起,就經常約同學一起來小商品批發市場買文具。“這裡的文具種類和樣式非常齊全,價格和網上差不多,我很喜歡在這裡買東西的即時滿足感,而且這裡我還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錢直接用電話手錶付款,對於學生來說比網購更方便。”張同學興奮難掩地說道。

帶着快上小學的女兒來買文具的高女士則說:“現在網購多了,孩子缺乏實體購物的經驗,普遍對數字不太敏感,對物品的價值也不太有概念。帶他們來這裡買文具,就想女兒自己進行選擇、對比貨品、算價格,買東西的同時增加了他們的生活經驗,也是上了一堂實際的數學課。”

小商品市場的文具店 黃雨琦/攝

潮新聞記者發現像這樣的批發市場都在擁抱零售,杭州東昇市場、杭州環北絲綢服裝城等都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夜市,除了延長營業時間方便消費者購物外,市場方也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商家推廣、拓展新客源,同時夏季也是重要換季節點,商家們都希望儘早清庫存回籠資金,爲下一季度備貨。

熱鬧的東昇夜市 受訪者供圖

隨着實體店鋪的不斷轉型,有越來越多的小店主、商家以及商場都開始提升服務。作爲商品的有效附加值,好的服務可以將消費者吸引到線下去消費,同時,消費者也能享受到逛和買的雙重樂趣。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