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親獎》破碎家庭長大 巫啓賢:心中有愛,孝自然會出現
巫啓賢與中國時報讀者分享成長曆程以及對孝順的看法。(陳俊吉攝 場地提供/臺北萬豪酒店)
進入耳順之年的巫啓賢接受第4屆「旺旺孝親獎」訪問,回望成長生命歷程,他悠悠地說:「我從小是在沒有被愛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他的語氣平靜卻深刻,像是風經過山谷,帶着迴音也帶着力量,這是他對人生最誠實的註解,更是在生命轉化後,學會感恩的溫柔。
巫啓賢的童年,是在破碎的家庭中度過的,8歲那年,母親過世,父親年輕又忙着工作,不久後娶了新妻。那是個傳統的年代,繼母沒有太多受教育的機會,對許多事情的認知有限,父親則以嚴厲建立家庭秩序,他苦笑說,父親不懂得表達愛,只用嚴肅和憤怒對待孩子,「在家裡,有問候的時候,就是要被教訓的時候。」
巫啓賢回望成長曆程抱持感恩。(陳俊吉攝)
關心常常變成責罵,他甚至從沒被父親摸過頭、牽過手,話語間不帶怨氣,卻令人心酸,「父親對我來說,就像一堵冷硬的牆,可是我又必須靠着他,小時候覺得無奈,長大以後才明白,這就是命。」父親的愛藏在嚴厲背後,但當時年幼的他不懂,只有恐懼與挫敗。
「還好我不是在一個溫馨家庭長大的孩子。」他不是諷刺命運,而是真心感恩,「如果我從小過得太順利,可能就會少了一種韌性、那種想活下去的動力;上帝讓我像一棵長在懸崖邊的小樹,風吹雨打,但根扎得深,也更能承受風雨。」他形容自己是那株迎風而立的小樹,在風雨中被磨練成強壯的姿態。
巫啓賢透露已寫好醫療自主意願書。(陳俊吉攝)
對於原生家庭的遺憾,他的笑容裡沒有苦澀,「該有的遺憾,我都有了,但人不能一直掉在遺憾裡,要往前走。」隨着時間流轉,家庭裡的裂縫逐漸被時間修補,童年因壓抑與混亂而彼此疏離,直到父親晚年,他與兄弟姊妹重新凝聚,如今姊姊、妹妹住在美國,兩個弟弟在新加坡,他則在臺北。
巫啓賢說,父親過世後,每當兄弟姊妹相聚,總會聊起父親的趣事與笑話,「我們不再只記得他嚴厲的樣子,反而能笑着懷念,那種感覺,是放下後纔有的釋然。」
他從缺愛的孩子,走成懂愛的大人,所有的記憶都變得溫柔,那段艱難的成長,讓他更早懂得「生存」的意義,也塑造了他後來對音樂、對生命的敏銳感受。他的歌,總能唱進人心,因爲他真的懂孤單、懂堅持、懂愛的代價。
巫啓賢(左四)童年時期與父親、弟弟、姊姊、母親合影。(巫啓賢提供)
他說:「我後來明白,父母不是不愛,而是不懂得愛,他們自己也有障礙、有傷口。」當巫啓賢有了自己的孩子,最堅定的信念就是「不要變成和父親一樣的大人」,「有些人說原生家庭會決定一切,但我不這麼認爲,你可以選擇不一樣。」
在歲月的推移下,巫啓賢說父子關係逐漸改變,「當我3、40歲、他60多歲的時候,我開始照顧他、提醒他,那時我才真正懂得怎麼愛他;對家人好,不是送多少禮物,而是『和顏悅色』,那是最珍貴的孝順。」
他父親晚年罹患胰臟癌,巫啓賢說,「父親走得很安詳,那時我深深體會,子女雖捨不得,但愛他,有時候是讓他走得自在。」繼母目前則因嚴重失智住在新加坡療養院,「也許她現在是快樂的,我們只希望她能在最舒服的環境裡,被好好照顧,這就是孝道。」
巫啓賢(左起)非常愛護女兒歡歡、太太彭美君,家人感情緊密。(摘自巫啓賢微博)
被問到兩個女兒對他是否孝順,巫啓賢說:「我沒有特別去想孝不孝順這回事,對我來說,重點是能不能感受到她們的愛,這比較實在。也許我心裡早就獨立到一種狀態,就是我不需要孩子的孝順,我和太太會把自己照顧得很好,孩子如果沒有時間來做所謂的『孝順』,那她們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是孝順。因爲有愛,孝自然就會出現;沒有愛,那樣的孝只會變得硬邦邦。」
這番話聽起來灑脫,卻深藏着他對「愛」的體悟,他舉例說,前陣子和太太談到「父母是否該插管」的議題,他感慨:「很多人會說『爲了盡孝,要救父母的命』,但嚴格來講,那未必是真正的孝順。真正的孝,是孩子願意承擔痛苦,讓父母解脫,而不是父母痛苦、孩子解脫。」
巫啓賢認爲過去的坎坷命運讓他淬鍊出韌性,他非常感恩。(陳俊吉攝)
他更透露已寫好醫療自主意願書:「我明確寫了什麼情況絕不插管、不搶救、不做CPR,因爲我怕哪天孩子一時心軟,說『我捨不得爸爸走』,結果我被插滿管子、受盡折磨,那就太冤了。」他認爲,人要學會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在他看來,死亡不可怕,而是人生自然的流轉。
巫啓賢認爲,「華人世界的傳統裡,死是忌諱的,因爲大家害怕談,所以當那一天真的來了就會手忙腳亂,甚至讓家人陷入掙扎。」他說年紀漸長後,漸漸懂得「活得清楚,也要走得明白」,「別把決定丟給下一代、別讓孩子在愛與責任之間爲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