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跟德軍說:叔叔,可以把我埋得淺一點嗎?我怕媽媽找不到我

“叔叔,能把我埋得淺點嗎?我怕媽媽一會回來,找不到我。”1944年,在一個巨大的土坑前,一襲紅裙的小姑娘,揚着小臉,怯生生地問着。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陳列牆上,掛着一張黑白照片。安妮·弗蘭克穿着紅色裙子,像誤入凡間的天使。

安妮,出生於德國的法蘭克福,一個殷實的猶太商人之家。

作爲最小的女兒,她深受家人的寵愛。

13歲那天,安妮收到了一個她期待已久的生日禮物,一本紅白格相間的日記本。安妮給日記本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綺蒂”

1942年,安妮平靜而幸福的生活被打破,由於德軍的到來,父親不得不帶着一家人躲藏在公司的秘密小屋裡。

在這長達25個月的隱居生活裡,安妮在日記本上記錄着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對未來的希望。

然而,她並沒有等到重新站在陽光下的日子。

1944年,德軍接到告密,有一家猶太人藏身於阿姆斯特丹王子運河的一間空房的夾層中。

隨着德軍闖入,安妮一家,被轉移到了奧斯維辛集中營。

剛剛到達營地,父親就被士兵給強行帶走了,臨別時,父親叮囑着安妮:“寶貝,記得每天寫日記,有一天,爹地回來了,要看的。”

小安妮點點頭,沒想到,這竟然是他們父女的最後一面。

安妮隨着母親,跟一羣女性同胞一起關在一間狹小骯髒的營房裡。

白天,大人們紛紛被趕到野外去幹苦力,只有晚上,才能回來跟安妮團聚。

集中營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飯食又臭又硬,飲用水也是三天兩頭的缺乏,居住的環境潮溼陰暗。

每天,都有很多人因爲得了疥癬,被拉了出去,再也沒有回來。

正當安妮絕望的時候,小夥伴羅瑪的出現,給她帶來了一絲絲快樂。

兩個相同經歷的小姑娘,很快就成好朋友。

安妮給羅瑪看自己的日記本,給她講述那段隱居的生活趣事。

擅長畫畫的羅瑪,則拿着石頭,把自己見過的山山水水,畫給安妮看。

有一天,照常外出幹工的媽媽,卻沒有在晚飯時回到營地。

那天的安妮,顯得特別的焦慮不安,她一遍遍地在潮溼逼仄的房間裡來回走動,無數次地在門口張望。

“羅瑪,我的媽媽沒有回來。”小小的安妮,把頭深深埋在羅瑪懷裡,帶着哭腔說。

羅瑪親吻着安妮的頭髮:“媽媽去找爸爸了,她一定是想他了。我們等等,她會回來的。”

然而,安妮,並沒有等到媽媽回來找她。

第二天早上,一羣士兵,突然來到房間,挑中了安妮。

安妮茫然地站了起來,她扯了扯皺皺巴巴的紅色風衣,想讓自己看起來更漂亮一點。

她把自己最好的朋友“綺蒂”,交給了羅瑪:“羅瑪,你幫我先保管,好嗎?如果媽媽回來,你交給她。”

羅瑪含淚接過了日記本,收入懷中。

士兵們,推搡着安妮,和一羣同樣血統的人們,來到一個巨大的土坑前。

看着周圍拿着鐵鍬的士兵,安妮似乎明白了。

她嘗試想悄悄地後退幾步,不想,被一個男人狠狠地頂了回來。

於是,她揚起稚嫩的小臉,看着這個男人,吞了吞口水,懇求道:“叔叔,我的媽媽還沒有回來。一會,你們可以把我埋得淺一點嗎?這樣,媽媽容易找到我,她就不會傷心了。”

安妮卑微的請求,雖然輕柔,卻彷彿一根針,深深地刺痛了周圍的人們。

連手握鐵鍬的德國士兵,臉上都忍不住地抽搐起來。

在場的女人,率先哭了起來,男人,也不禁把頭背了過去。

他們請求德軍,放過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可是,無論怎麼哀求,都沒有辦法改變這個現實。

小安妮不哭也不鬧,她靜靜地躺着,看着沙子一層層覆蓋在自己身上。

她的生命,永遠地,定格在了這一刻。

兩個月之後,羅瑪和其他倖存者得到了解救,她唯一帶走的,就是安妮以性命相托的好朋友“綺蒂”。

1993年,隨着《辛德勒的名單》公演,一襲紅衣的安妮出現在屏幕上,羅瑪淚流滿面。

雖然時光荏苒,可是再度回首那段歲月,仍讓羅瑪心有餘悸。

戰爭,沒有最終的贏家。有的只是回不去的家園和流離失所的人們、滿目瘡痍的土地。

願我們重溫歷史,都能以史爲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