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語言的戰爭:印尼華人文化劫難錄
要瓦解一個民族,先摧毀其文化;摧毀文化的關鍵一步,便是消滅其語言;而根除語言的關鍵,便是從學校教育下手。今天印尼華人的境遇,恰是這句話的血淚註解。
來到印尼旅行,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許多當地華人並不能流利地說華語,方言反而成爲他們之間溝通的主要紐帶。這種母語能力的集體失落,其根源可以追溯至印尼特定的歷史時期。獨立之初的印尼,大約生活着700-800萬華人,構成了東南亞乃至全球最大的海外華人社羣之一。早期“下南洋”尋求生路的華人移民,往往沒有太多書本知識或專業技能,也不通曉當地語言,全憑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異鄉艱難生存並謀求發展,爲印尼的經濟建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然而,這種勤奮的民族特質也逐漸被扭曲,華人常被描述爲“財富掠奪者”。
獨立後的印尼政府,對境內七百餘萬華人推行了強制同化政策,華文教育首當其衝。1966年蘇哈托掌權後,風暴來臨:華校遭全面取締,次年37號法令更將華語學校定爲非法。華人子弟就此失去接受母語教育的權利,文化傳承的命脈被一刀斬斷。
但這僅是開始。爲了徹底清除華文的存在,一系列嚴苛的禁令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共場所禁止講華語、禁止使用漢字;華文報刊被取消;商店不得懸掛中文招牌;禁止中文書刊的進口、印刷、發行;甚至華人音像製品也被禁止,與毒品、武器同列爲危險品。更爲極端的是,連華人姓氏的漢字表達、菜單上的中文名稱都被勒令禁止。華文文化被當成了必須清除的洪水猛獸。
華人社團組織也未能倖免。1966年,蘇哈托政府下令解散了幾乎所有的華僑社團組織,僅允許在極其有限的領域保留個別社團。經過蘇哈托政府長達32年的統治,印尼華人的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劇變:中華文化傳承幾近斷絕,華校銷聲匿跡,華文報刊蕩然無存,導致40歲以下的華人青年普遍既不會說也看不懂中文。儘管在法律身份上華人幾乎都已轉爲印尼公民,但他們依然被視爲“非原住民”,在政治、參軍等領域遭受歧視。更嚴重的是,針對華人的社會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包括針對華商店鋪的搶劫和焚燒。
這種長期壓抑在1998年5月達到了血腥的頂峰——震驚世界的“五月暴亂”。當時印尼深陷亞洲金融危機,貨幣大幅貶值,民怨沸騰。騷亂最終將矛頭指向了被視爲掌控經濟的華人社區。華人的公司、住所遭到大規模燒燬和洗劫,華人婦女慘遭集體性強暴和殺害,至少上千人在暴亂中喪生,數千家產業化爲灰燼。雅加達唐人街至今仍殘留着當年被焚燬的建築遺蹟,無聲訴說着那段慘痛歷史。
1998年暴亂也加速了蘇哈托政權的垮臺。蘇哈托下臺後,繼任的哈比比以及隨後於1999年10月當選的瓦希德總統,開啓了印尼的民主改革進程。新政府逐步廢除了對華人的歧視性政策。在文教領域,終於允許華人重新出版中文報刊、開設中文補習班和學校。如今全印尼已有數種華文報紙發行,大城市裡各類華文補習班蓬勃興起。甚至印尼教育部也主動尋求與中國合作,培養師資、編寫教材,共同推動中文教育發展,現在印尼也有了中文廣播節目,曾被視作洪水猛獸的華語,終於重獲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