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上市72小時:同行忙降價,供貨不發愁,大空間產品仍有機會

小米YU7拉開了新一輪車市大戰。

6月26日22點開啓訂購後,小米YU7在3分鐘創造了20萬張大定訂單、鎖單超12萬的成績,這不僅打破了小米自家SU7創造的紀錄,在中國汽車歷史上,小米YU7也留下了一張成績單。

小米YU7所處的細分領域:20萬元-30萬元級純電SUV市場,是汽車行業的兵家必爭之地。

26.35萬元起售的特斯拉Model Y在2024年銷量超過48萬輛,已連續兩年成爲中國最受歡迎的車型,Model Y的市場份額吸引來各路國產廠商圍攻。

小鵬曾對標Model Y推出G6車型,憑藉性價比與智能化表現,小鵬G6上市後連續半年創造了8000的月均銷量;鴻蒙智行旗下的智界R7起售價25.98萬元,上市初連續三個月銷量破萬。不過這幾款國產純電SUV的銷量都不穩定,僅維持了短暫數月的熱賣,很快便被新產品和價格戰打壓,銷量回落。

相反,煥新版Model Y雖然伴隨爭議,但銷量證明了特斯拉的品牌護城河:2025年3-5月,Model Y共交付9.2萬輛新車。

如今,小米YU7上市,這幾乎是唯一能在品牌力和號召力上與特斯拉抗衡的車型。新車上市已72小時,小米YU7獲得了怎樣的市場反饋呢?

門店直擊:銷售人均鎖單100+,交付週期最長已至60周

雷軍在發佈會後的媒體採訪中曾公開,小米YU7在上市不足3分鐘時,訂單19.6萬,鎖單已超過12萬。發佈會後三日,36氪走訪了小米汽車在北京的多家門店。

小米門店YU7實拍

“上市第二天早上,系統裡顯示,我已經有100個用戶鎖單了”,多位銷售人員向36氪表示,“這部分鎖單用戶裡,SU7轉單數量佔多數,Pro版訂單居多”。

然而,週末纔是小米門店來客的高峰期。

有銷售人員向36表示,店內有10輛試駕車,週末兩天,從早10點至晚7點幾乎沒有停歇,“預約用戶都要排隊體驗,臨時到店的就只能展廳裡看看車了”。

多位銷售人員告訴36氪,週末接待的用戶大多是新購增購用戶,體驗完後多數更傾向基礎版車型,與首日鎖單用戶出現差異化。“但用戶畫像還是比較相似的,YU7也是年輕人和年輕家庭爲主,和我們預想的攜家帶口的情況還是有些出入”。

關於交付時間,在小米汽車app上,基礎版交付週期預計爲57-60周(15個月),Pro版爲50-53周(12個月),Max版則爲37-40周(10個月)。

銷售人員告訴36氪,週五鎖單的用戶仍有年內提車的可能,但其門店的多數用戶仍希望先看車再鎖單,“新一週鎖單的用戶,無論下單哪個版本,年內提車的希望都已經渺茫”。

開售1小時大定28.9萬輛、排產週期長達60周,面對小米YU7的火爆成績,競爭對手自然無法坐以待斃。

智界R7限時優惠政策

鴻蒙智行鍼對智界R7推出了限時優惠活動,自6月27日起,車價現金直降2萬元,另外還有針對零重力座椅提供的1萬元優惠、1萬元的選裝基金、以及輔助駕駛的一系列優惠。

不過,多位鴻蒙智行門店銷售人員告訴36氪,降價優惠並未引發大效應,“週末本應是看車黃金時間,但這個週末自然進店數量一般,線上預約看車的用戶也沒有明顯增多”。

小米YU7的最大競爭對手特斯拉Model Y,反應則相對平穩。

全國多個城市門店的特斯拉銷售向36氪表示,目前總公司沒有傳達任何降價或補貼優惠政策。“小米今年的產能已經賣完了,明年提車的客戶就需要交一萬多的購置稅。特斯拉還是有優勢的,我們產品穩定,交付能力也很強”。

小米供應鏈:保供動作前置,供應不發愁

36氪一年前曾報道,小米SU7發佈會後次日,小米汽車供應鏈團隊便奔赴全國各地,與關鍵供應商討論零部件供應問題。首款車應對措施不足的小米,在第二款車上市時,明顯更加從容。

多位供應鏈人士告訴36氪,在YU7發佈會前,小米便與供應商公司召開多次會議,就保證供應和交付一事進行多次確認,“甚至發佈會當天早上,小米汽車還又跟我們發了消息,讓我們保證按時按質按量交付”。

小米一期工廠目前正在有序生產,SU7、SU7 Ultra與YU7同時生產。一期工廠的停車場內,也已停放一批YU7現車。

36氪曾報道,小米汽車二期工廠將於6月竣工,並在7-8月正式投產。有產業人士告訴36氪,小米汽車二期工廠的建設進度比預期提前了一個多月,目前已經進入投產籌備。

二期工廠的投產,必將緩解如今長達60周的交付壓力,不過新工廠產能爬坡仍需時間。一期工廠產能經歷3個月爬坡至月產1萬輛,半年時間才爬坡至月產2萬輛。

對於小米而言,如何快速實現產能爬坡,緩解YU7交付壓力,實現訂單的持續增長,是目前的頭號難題。

產品解剖:小米麪向年輕人羣,家用市場仍有機會

在上市發佈會前,小米汽車門店YU7車型僅公開外觀,車內並未開放給公衆體驗。上市公開全貌後,小米YU7的產品競爭力變得更加清晰。

對於小米這樣一個「高性能」汽車品牌而言,搭載空懸配置的YU7似乎有點丟失小米的“靈魂”。

多位到店體驗YU7的SU7用戶告訴36氪,在操控角度,YU7相比SU7差距不小。“YU7有點晃,我們試駕的好幾個人都這麼說,就連銷售也這麼說。如果我只是自己用車,YU7並沒有那麼好”。

另一方面,多位下單用戶告訴36氪,他們對小米YU7的印象是車內空間很大、但後備箱空間小。相較轎車車型的小米SU7,YU7在頭頂與腿部空間均有不錯的改善,後排最大調節幅度達135度的座椅,讓小米後排擺脫“小板凳”姿態。

修長車頭與舒適車內空間的擠壓下,小米YU7的後備箱空間略顯不足。不僅進深有限,後備箱車門的溜背形態更是壓縮了後備箱的可使用高度。

上爲特斯拉Model Y,下爲小米YU7

此外,小米YU7前擋風儀表屏設計也稍欠友好。

在小米門店,一名身高約在160cm的女性用戶告訴36氪,YU7隆起的車頭和前面的一條黑屏,擋住了駕駛視野,“座椅調到最高看得見了,但踩油門剎車就又不舒服了,SU7就完全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難滿足家庭用戶的後備箱空間、對女性駕駛員不算完全友好的駕駛姿態,在酷炫的外觀設計和家庭用戶的細膩需求上,小米YU7難做平衡,這更多是一輛適合年輕人通勤使用的SUV車型。

針對家用場景的純電SUV市場,仍然存在機會。

左爲特斯拉Model X ,右爲理想i8

理想汽車7月將推出一款全新的6座純電SUV i8,其門店工作人員告訴36氪,與小米YU7定位一致的五座純電SUV i6,也將於今年9月推向市場。

從已公佈的路透路看,理想汽車對家庭用戶顯然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短窄車頭能帶來更大的車內空間和更好的駕駛視野,其車尾設計也對後備箱空間更加友好。

更重要的是,理想汽車目前也已具備一定的市場口碑與品牌號召力,其純電系列在家庭用戶中將具有天然的先發優勢。而這部分用戶,恰好是中國汽車消費者中的最大基數。

小米YU7的爆火下,純電汽車市場將重新拉開戰役序章。這場圍繞用戶、價格、體驗和產能的全面戰爭,纔剛剛升溫。

特斯拉Model Y憑藉品牌護城河與穩定交付,依然位列榜首;鴻蒙智行、小鵬等對手的價格戰與策略調整已悄然開啓;更不容忽視的是,深諳家庭用戶需求的理想汽車,其純電SUV i6已在九月上市的跑道上已蓄勢待發,瞄準的正是YU7尚未完全滿足的龐大家用市場。

誰能更精準地把握不同用戶的核心需求,誰能更高效地解決交付難題,誰能在持續的技術迭代和成本控制中佔據優勢,誰才能在這場高手雲集、瞬息萬變的純電SUV市場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