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小鵬、蔚來等車企宣佈進軍“人形機器人”賽道

近期,汽車產業鏈中的多家企業,如小米(01810.HK)、小鵬(09868.HK)、蔚來(09866.HK)等,紛紛宣佈進軍“人形機器人”領域。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已有18家車企投身於人形機器人賽道。

2月23日,小米機器人團隊公開了旗下人形機器人CyberOne(鐵大)的最新進展,目前正在分階段推動其在自家制造產線的落地。公開資料顯示,CyberOne身高177釐米,重52千克,官方將其定義爲“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可應用於家庭護理、陪伴等多個場景。

小鵬汽車作爲特斯拉的追隨者,在2024小鵬AI科技日上展示了新一代人形機器人——小鵬Iron。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表示,AI機器人小鵬Iron將配備多塊自研芯片,以支持端到端大模型,擁有15個可動自由度,還有具備觸控反饋功能的擬態雙手。

廣汽集團(601238)也在2025年前推出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其驅動器、電機、靈巧手等核心部件均實現了完全自研。GoMate最突出的特點是“可變輪足移動結構”,有效解決了足式機器人在效率方面的短板。廣汽方面透露,憑藉創新的輪足構型,GoMate的最大運行速度可達15km/h,連續工作時長超2小時,還能模仿人類完成倒茶、整理衣物、搬運物品等精細操作。

另有消息稱,蔚來汽車已組建了一支約20人的團隊,專門對機器狗項目展開調研,該團隊由前Momenta算法專家徐抗負責。

2024年12月底,理想汽車(02015.HK)CEO李想曾表示,理想汽車100%會做人形機器人,“但節奏不是現在”。他給出的理由是,理想尚未解決完L4級自動駕駛汽車的問題,機器人遠比前者更復雜。

目前佈局機器人的核心三大類廠商中,除了以投資+大模型+自研方式入局的互聯網企業及初創企業外,便是車企的投入。車企的許多技術可以直接再次利用在人形機器人上,同時,車企在電機、傳感器、動力電池等供應鏈都能夠快速複用。

東吳證券預測,全球製造業從業人員4億人,生活服務從業人員6億人,按照製造業機器人滲透率16%、服務業機器人滲透率10%,1.5臺機器人替代1個工位,且預計其他領域新增1.5億臺需求,對應全球人形機器人每年新增需求0.8億臺,單臺價格12萬元/臺,對應市場空間10萬億元。

而國外車企特斯拉作爲機器人賽道的頭部企業,正加快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量產步伐。按照特斯拉的量產規劃,2025年計劃生產1萬臺Optimus機器人,產能逐步提升至每月1000臺;到2026年,月產能將達到1萬臺,2027年更是會進一步提升至每月10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