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投資的智駕公司,“停擺”在IPO前夜

2025,智駕加速上車,而行業前進的燎原之火,卻不能讓所有智駕供應商挺過寒冬。

蛇年春節開工後,縱目科技沒有迎來新春生機。據中國經營報報道,2月8日,縱目科技公司行政在釘釘羣內通知,18:00後開始斷電並封樓,員工可在規定時間內取走個人物品或辦理離職證明。

其實,縱目科技很早就陷入到了危機之中。從2023年10月開始,縱目科技管理層宣佈轉入“低功耗模式”,一年後,公司進入欠薪模式。從去年12月份開始,社交平臺上就不時傳出關於縱目科技拖欠工資和社保的消息。

如今,縱目科技總部辦公大樓已經人去樓空,12年前回國創業的創始人唐銳,此時也被爆“失聯”,此前還有被拖欠貨款的供應商來要賬……這家明星獨角獸,最終還是爆雷了!

估值90億,縱目科技“發不起工資”

2013年,在國外一直從事汽車電子半導體產業的唐銳,敏銳地意識到了國內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市場巨大的機遇。於是,他放棄國外穩定的工作,回國開始了一場充滿冒險的“旅程”。

彼時,國內自動駕駛賽道剛剛起步,創業公司更是寥寥無幾。縱目科技在創立前兩年一直沒能說服投資人,直到2015年才進行了首輪融資。

據瞭解,縱目科技一開始做軟件、做算法,之後轉向智能駕駛系統,逐漸從一家只提供軟件算法的二級供應商,發展爲推出完整的智能駕駛系統爲汽車廠商配套的一級供應商。

縱目科技官網資料顯示,其定位是是國內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覆蓋全面自動駕駛功能的解決方案。

縱目科技從做環視 ADAS 算法起家,2017年發佈了市場上第一個在停車場的l4級別自動駕駛應用,自主代客泊車系統。2022 年,縱目科技發佈行泊一體產品 Amphiman 系列,將智駕能力拓展到行車領域,改變了市場對其只是一家泊車方案供應商的印象。

得益於市場先發優勢,縱目科技成爲國內首批獲得整車廠L4級別量產項目定點合同的自動駕駛企業之一。在資本市場上頻繁獲得機構青睞。

據縱目科技港股招股書,其在遞交招股書之前共完成9輪融資,總金額達22.47億元。其中在2022年3月的E輪融資中,按照93.56元/股的認購價,縱目科技此輪融資8.67億元,估值超90億元。

此外,經過多輪融資,縱目科技背後站着一大批機構投資者,包括小米、君聯資本、高通、東陽市冠定、杭州創徒、張江火炬、電裝投資等四十餘家機構,其中,聯想通過君聯成業、聯瑞前沿及AMAZING的一致行動關係,合計持有縱目科技9.94%的股份,爲第一大機構股東。

2022年,縱目科技也正式躋身自動駕駛領域的“獨角獸”行列。

招股書顯示,根據灼識諮詢的數據,按2022年銷售收入計,縱目科技在中國乘用車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五,市場份額爲1.0%;在中國乘用車自動泊車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爲4.9%;在中國乘用車APA泊車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5.6%。

就是這樣一家明星創企,卻在悄悄崩塌。

據媒體報道,2023年10月末,縱目科技公司管理層宣佈轉入“低功耗模式”,員工只保留底薪,且“封頂”10000元限額。此外,發薪日也從原本每月10日調後到25日。

到了2024年的11月,縱目科技宣佈因公司業務未達預期,自本月起暫停工資發放,只發放基本生活保障費。

在今年春節假期之前的1月26日,縱目科技召開全員會,創始人唐銳告知員工公司面臨艱難現狀,並建議員工離職自行繳納社保。唐銳也曾在1月24日的全員郵件中表示,公司正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包括與寧波上市公司對接業務併購,但節前不會有新的融資。

此外,在全員會上,唐銳還透露,公司正在與一家寧波上市公司對接業務併購事宜,但收購方需要春節後1-2個月時間完成項目盡調與資產評估。他表示,公司有意出售智駕泊車業務,但保留移動充電機器人業務。

如今事態已經失控,作爲昔日明星獨角獸,縱目科技何以至此?

IPO進程緩慢,業務拓展失利

商業化和現金流這兩個問題像兩把劍,懸在智駕企業的頭上。

縱目科技從低速自動泊車產品切入商業化,先後獲得紅旗、長安、賽力斯、比亞迪等車企車輛定點。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數據,2021 年縱目科技APA融合泊車系統市場佔有率在國內自主品牌乘用車第三方供應商中達到8.1%,2022 年前五個月上升至18.1%。

在業績方面,據縱目科技2024年3月首次向港交所遞交的招股書,其營收分別爲2.25億元、4.70億元及4.98億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爲48.7%;相應期間的經調整淨虧損分別爲3.82億元、4.77億元和5.16億元。

業務上,該Tier 1雖然也有行泊一體,但主要收入還是泊車業務

不過,縱目科技在2023年實現毛利轉正,當年毛利率爲3.5%,2021年和2022年的毛利率分別爲-8.9%和-3.5%。

縱目科技則在招股書中稱,業績虧損,主要是智能駕駛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原材料和硬件元件採購產生了大量銷售成本;於往績記錄期間產生了大量研發費用,以建立和保持市場領導地位、增加收入和實現盈利。

因此,造血能力是縱目科技等衆多智駕供應商需要突破的首要障礙。

據悉,縱目科技曾試圖通過發展機器人業務自救。在2022年,縱目科技在上海創立蠶叢機器人,計劃將L4技術在儲能領域進行落地。

2024年,蠶叢機器人推出自動駕駛充電機器人FlashBot閃電寶,可在園區、停車場等場景,爲新能源汽車提供智能充電服務。

但事與願違,蠶叢機器人產品的市場反應冷淡,並且還因此佔據了其主營業務所需的現金流。在2021年、2022年及2023年,縱目科技經營現金淨流出分別爲4.76億元、5.88億元及4.11億元。截至2024年1月31日,縱目科技有着4.62億元的借款,而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卻僅有1.99億元。

此外,蠶叢機器人所在的移動充電機器人行業是小衆場景,在實際運營過程中,不僅面臨成本高的問題,還有對商業模式的質疑。

不只是業務拓展失利,縱目科技近年來同融資歷程一樣高調的IPO,也頻頻受阻。

據悉,縱目科技在2017年新三板掛牌後不久便摘牌。2022年11月,其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計劃募資20億,但縱目科技在2023年9月選擇撤回科創板的上市申請。

2024年3月28日,縱目科技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但在此6個月之後,申請文件失效後並未繼續更新文件再度闖關。

一直在尋求上市,或許是迫於先前高溢價入股股東的對賭壓力,但上市失敗,意味着縱目科技獲得融資的重要方式只能擱淺。

或許,尋求上市公司併購是其最有利的機會。

第三方智駕供應商被擠壓的生存空間

縱目科技將自己定位在汽車Tier1供應商,但當下卻屬於智駕Tier1的危機時刻。

目前智駕行業整體競爭激烈,車企 “去Tier1化” 趨勢明顯,車企自研派崛起,這也意味着,縱目科技這類第三方智駕供應商的生存空間在進一步被擠壓。

據媒體2月8日援引縱目科技員工的觀點:公司泊車技術停滯,高階智駕提案被否決,錯失轉型窗口,加上核心客戶流失,最終致使公司陷入絕境。

2023年,縱目科技的五大客戶分別是理想、賽力斯、長安、嵐圖和中國一汽,這些客戶貢獻收入達到總收入的93%。但時至今日,這些年核心客戶流失了多少,也未可知。

縱目科技自誕生起拿到的最重要訂單,無疑是賽力斯問界M5以及後來M7的自動泊車方案。但問界作爲華爲汽車生態企業,被華爲方案取代,也是意料之中。

在2025年開年掀起的“智駕元年”的爭奪戰中,長安發佈北斗天樞2.0,打響“智駕元年”第一槍。東風公司高層也在去年透露:“智能化水平將成爲差異化競爭能力和打造爆款產品的關鍵。補齊補強智能化,東風汽車正加快實現單車智能技術自主掌控。”

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比亞迪近日發佈“天神之眼”智駕系統,進一步將智駕普及。也能從中看出車企對智駕自研的掌控力度。

智駕Tier1靠車企訂單而活,曾經有業內人士透露,有的智駕供應商爲了拿到訂單而甘願被“白嫖”,但最終的訂單效果又不如預期。收入上不去,研發投入下不來,疊加投資市場遇冷,縱目科技等廠商不得不面臨停擺的危險。

雖然說當下是“智駕元年”,但熱鬧的是車企,一些第三方智駕供應商卻依舊落寞。

本文源自:獵雲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