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賣到爆,爭議卻緊追着雷軍跑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已在智能手機、智能家居等諸多領域斬獲頗豐的小米公司,每一步動態都備受市場與消費者的關注。

在雷軍的帶領下,小米公司近來更是以迅猛之勢進軍電動汽車領域,並取得巨大成功。

然而,近期,小米在汽車、智能門鎖等業務上卻接連陷入輿論風波:從汽車“未收車先結清尾款”的爭議,到汽車業務被同行高管質疑數據錯誤,再到智能門鎖誤識外賣員人臉開鎖事件……

這一系列事件不僅將小米推至輿論風口,也引發了市場對小米業務運營、產品體驗及行業競爭的深度思考。

一汽豐田企劃部長,給雷軍在線“指錯”

8月11日,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企劃部部長趙東通過微博公開指出,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在介紹小米YU7車型時,關於“輪軸比”的參數表述存在誤差。

雷軍宣稱該車型“輪軸比”爲3倍,但根據小米官方展示的PPT測算,實際數值應爲4倍。趙東解釋,從小米官方資料看,車輛前後輪之間可容納3個輪胎寬度,表明軸距與輪胎直徑比例實爲4:1。

他還強調,儘管自己是科班出身,但因爲尊重和敬佩雷軍未當場質疑,後經研發團隊覈實確認,該參數定義由小米方面提出,傳統汽車理論中不存在“輪軸比”或“輪高比”等概念。

趙東表示,自小米提出“最優輪軸比是3倍”的說法後,多家車企開始採用相同表述宣傳自家的產品。趙東列舉數據說明,包括小米YU7及豐田BZ5在內的多款車型,實際“輪軸比”均達到4倍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趙東在自己的微博評論區強調,“沒有污名化”,“沒攻擊小米”。

有聲音認爲,這場關於“輪軸比”的爭議,本質上反映了營銷話術與行業標準之間的矛盾。雷軍以一種直觀、易吸引消費者眼球的方式創造了“輪軸比”這一概念,但從專業嚴謹角度,其算法與傳統汽車理論存在一定出入。

事實上,這並非小米首次因營銷話術引發爭議。早在2016年小米筆記本發佈時,雷軍稱“比一元硬幣還薄”,實際則是硬幣立着、筆記本躺着對比。

儘管這種營銷手段能在短期內吸引關注、突出產品優勢,但從長遠來看,可能會損害品牌的專業性與公信力。

汽車提前交尾款惹爭議,門鎖誤識開鎖引顧慮

小米汽車近期捲入的爭議,其實不止有關“輪軸比”的討論。自小米汽車開啓交付以來,與尾款支付相關的爭議便如影隨形。

今年8月,社交平臺上大量用戶反饋,在車輛尚未交付、甚至部分車輛還未下線的情況下,自己便收到小米方面要求7天內支付尾款的通知,否則訂單將被取消,定金不予退還。

據媒體報道,有用戶於去年4月支付定金訂購了一輛小米SU7,原計劃當年7月提車。然而,同年12月,小米以“工廠備料需求”爲由,要求其在7日內支付尾款。

這名用戶按照要求付款後,交付時間卻延至2025年4月,足足比原計劃晚了9個月。後續,訂單狀態的反覆變更,更是讓其對小米汽車的交付管理能力產生了嚴重不滿。

在類似前述這樣的風波中,小米汽車《購買協議》中的“餘款支付”條款成爲爭議焦點。該條款規定,用戶收到付款通知7個自然日內需支付全部剩餘款項,未按期足額支付或拒絕支付構成根本性違約,小米有權取消訂單、沒收定金,且用戶以車輛未下線、未交付等理由拖延或拒絕付款的後果及風險自行承擔。

據《每日經濟新聞》,多位北京小米汽車銷售人員表示,要求提前交尾款僅針對部分有特殊情況的準車主。“只是針對提出過延遲交付,或評估有較高提車風險的用戶——比如辦理金融分期時配合度較低,或表達過不想提車想法的。”

有接近小米汽車的知情人士透露,正常情況下車主在車輛生產完成、即將交付時付款,但存在兩種特殊情況可能需提前支付部分款項。

一種是客戶主動要求延遲排產,車輛即將下線時希望推遲提車,可能會要求繳納2萬至3萬元的保證金存入監管賬戶;另一種是客戶存在較高不提車可能性,纔會要求提前支付尾款或1萬到2萬元的首付。

知情人士介紹,小米汽車的這種判斷通常基於兩點觀察,如交付方提前一個月聯繫辦理金融分期等必要手續時拒不配合,或在官方交流羣等渠道流露出不想要車的意向。

雷達財經注意到,在此前發佈的《小米SU7答網友問》中,小米汽車曾明確承諾“支持驗車後付尾款”,如今實際操作與承諾相悖,引發消費者強烈不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小米汽車捲入的種種爭議外,小米旗下的另外一款產品近日也被指存在技術問題。

8月11日,“輪軸比”風波引發關注當天,有網友發帖稱,自家的小米智能門鎖將外賣員的人臉錯誤識別,導致門鎖被意外開啓。

當事人史先生表示,出問題的門鎖型號是小米智能門鎖2pro,該外賣員與自己的臉型較爲相似,且門鎖此前偶有需二次識別的情況,但首次出現完全誤開鎖事件。

事件曝光後,小米方面迴應稱,會記錄並覈實相關情況,並將反饋到技術部門進行優化。另據新浪科技,小米客服表示,“我們的人臉識別都是3D結構人臉識別的,基於3D人臉特性,基本不會出現這個情況的。”

汽車銷量飄紅產能受限,小米發力非洲市場

儘管爭議聲不斷,但小米汽車在銷量方面所取得的成績的確十分亮眼。

小米SU7上市後24小時,其大定量突破8.8萬臺;SU7 Ultra開售2小時,大定突破1萬臺;YU7上市僅3分鐘,大定更是突破20萬臺。

8月1日,雷軍還在微博透露,今年7月,小米汽車的單月交付量已超過3萬臺。

有網友算了一筆賬,假設小米SU7當前穩定的月有效訂單量在3萬臺左右,如果其中有一半的用戶(1.5萬臺)被要求提前支付尾款,按照其相對主流的配置平均車價約12萬元計算,這意味着小米汽車可以提前鎖定高達18億元人民幣的現金流。

汽車自媒體“汽車情報”指出,這筆鉅額資金對於任何企業都非小數,對於正處於產能瘋狂爬坡期和研發、供應鏈、渠道建設持續鉅額投入期的小米汽車而言,更是猶如雪中送炭。

然而,小米汽車喜人的訂單數據背後,交付環節卻頻遭質疑。據《科創板日報》今年5月報道,當時新下單一輛小米SU7標準版,需要42周至45周的時間才能交付。

雷達財經在此前的文章中也曾提到過,有大量網友投訴小米YU7鎖單系統有BUG,導致下單延遲、交付週期長。

而在黑貓投訴平臺上,也有多位網友發起投訴,直指“小米汽車自知產能不足還不限制鎖單量”“系統故障鎖單久,用戶權益遭損害”……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小米對非洲市場進行了重要的人事調整,任命劉社全爲非洲地區部總經理,同時兼任西非戰區負責人,直接向國際銷售部總經理林恩彙報工作。

同時,鄒承宗被任命爲東非戰區負責人,黃進華出任肯尼亞國家經理,吳春暉負責市場部,劉業齊主管售後服務部,上述四位均向劉社全彙報。這一連串的人事調整,顯現出小米進一步開拓非洲這一市場的“野心”。

天眼查顯示,目前雷軍在小米身兼董事長兼CEO的要職。作爲小米靈魂人物的他,後續將如何帶領小米應對這一系列的挑戰?雷達財經將持續關注。

本文源自:雷達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