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麻了!江蘇娃寒窗苦讀十二年考出家門1.4公里,4分鐘就到學校了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編輯|小婁

“寒窗苦讀12年,考出1.4公里。”

對於廣大莘莘學子來說,高考不僅是學習生涯的一個大關卡,還是看世界的開端。

所以在填報志願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比較繁華的城市,或者是離家遠的地方。

但江蘇的一位學子,努力了12年,結果考上的大學距離家裡只有1.4公里,完全沒有“見世面”的機會。

8月11日,在這位學子發了吐槽視頻後,評論區也有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的類似苦惱,看了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努力12年,走出家門1.4公里

高考作爲絕大多數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考試,那可真是每一步都錯不得。

尤其是在填報志願的時候,一個微小的變動,就可能會導致人生方向的改變。

有人志願報得好,即便是分數不算特別高也能“撿漏”進入好學校。

但志願沒報好的人哪怕分數很高,也可能會遭遇滑檔。

最後要麼去差一點的學校,要麼選擇復讀一年。

可無論是哪種結果,對於考生的打擊都是巨大的。

如今到了8月中旬,今年這屆考生們的錄取學校基本已經塵埃落定了。

學生們只需要好好放鬆,等待着開啓大學生活就行了。

當然了,在這期間很多人也開始籌劃起從家到學校的行程路線了,看看怎麼最方便快捷實惠。

畢竟很多人上大學都是去離家比較遠的地方。

不少大學新生又沒怎麼獨自出過遠門,所以還是提前做好規劃比較好。

而對於學校跟家裡之間的距離,新生們也是各有煩惱。

很多人都因爲距離太遠,回家麻煩而感到苦惱。

就比如前段時間有個被新疆喀什大學錄取的東北姑娘,幾千公里的距離直接把她給氣哭了。

距離太遠是煩惱,殊不知也有人因爲距離太近而感到鬱悶。

比如江蘇的這位新生。

讀了12年書,本以爲高中畢業後能走出家鄉,去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結果誰知道錄取她的大學竟然距離家裡只有1.4公里。

這距離,比讀中學的時候離家還要近。

這位新生曬出了自己被南通大學錄取的信息,還貼出了從自己家到學校的導航。

竟然只需要4分鐘。

對於這種情況,這位同學沒有興奮,只有苦惱。

而網友們在看到這情況之後也是感覺非常有趣。

不過同爲江蘇IP的網友安慰了這位新生。

“等你看到同學都在搶車票動車票時你就知道多幸福了,不用擠大交通的幸福感在春運時達到頂峰。”

另外一位老鄉看到這條評論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別說動車飛機了,當年鎮江上大學最牛的一次國慶節,四班長途車延誤,說車子堵潤揚大橋下不來了,最後四輛車一起來的,上車也不看班次車牌了,只要是回南通的車,隨便上輛車吧。”

從這位老鄉的經歷可以看出來,逢年過節出行真是個大難題。

除了這類安慰的評論,還有人和博主感同身受。

這位感同身受的網友上大學時離家的距離甚至比這位新生還要近,只需要3分鐘就能走到家。

據他所說,自己的大學就在家對面,過個馬路就能到。

離譜的是回家甚至比會宿舍還要快。

還有江蘇的網友家裡人爲了他考南通大學方便一點專門在附近買了房子。

可網友不想活了20年還出不了家鄉,便在報志願的時候優先選了省內另一個城市的大學。

以前互聯網不發達的時候,生活在經濟水平一般地區的學生們總是想着去到發達的地方讀書學習。

哪怕是京東的創始人劉強東也不例外。

劉強東曾在演講的時候透露,在江蘇宿遷出生長大的他在高考報志願的時候只選了兩個地方的大學。

一個是首都北京,另一個是魔都上海。

事實證明,劉強東的這個選擇對他還是很有幫助的。

後來他考上了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在上學期間就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大城市的優勢小小地改變了一下自己的生活。

北京中關村是國內的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

這樣的地理位置,對於創業者來說自然是非常“優渥的土壤”。

倘若當初劉強東沒有選擇來到北京這個大都市讀書,或許成功之路會更坎坷一些。

遠近都是煩惱

在這些學子在爲自己要上的大學離家太近而苦惱的時候,殊不知有另外一批學子在因爲相反的原因而發愁。

7月份的時候,有位考上位於新疆的塔里木大學的女生受到了不少網友的關注。

這位姑娘家在黑龍江,從她家開車到塔里木大學大約要50個小時左右。

有評論說:“從大東北幹到大西北,從雞頭幹到雞屁股。”

那會兒她根本沒想過會被錄取,畢竟塔里木大學只在他們那裡招8個學生。

但好巧不巧她成了8個人中的一個。

在看到錄取結果後她徹底傻眼了,很快崩潰大哭。

姐姐看妹妹這樣,安慰她好歹是個公辦本科,還有碩博研究點。

而女孩在那邊已經思考起了幾個月以後的安排,她告訴姐姐自己國慶節回不來了。

不要說是自駕了,就算是坐飛機也要十幾個小時,而且價格在兩千多。

要知道她一次的學費也不過才比機票多了一千塊錢左右。

新疆的網友看到即將來到自己家鄉的同學這麼傷心,也忍不住在評論區安慰她。

也有比較豁達的網友表示她很幸運,因爲很多想去新疆的人可能一輩子都去不了。

但是她卻能在這裡讀完大學,多年以後回想起來也是一段不錯的經歷。

除了這位來自黑龍江的姑娘,江西的一位男孩也被新疆的大學錄取了。

老父親得知後傷心的都抹眼淚了,畢竟去了那邊上大學回家的次數就少了。

成年人的第一課

在安慰和感同身受的這兩撥評論裡,還有一類評論顯得有些“刺眼”。

“沒人強制報,不都是自己填的嗎?每個志願只要填了,就要被錄取的心理準備。”

這樣的評論雖然刺眼,卻也很有道理。

這些即將進入大學的新生基本都滿18歲了,這也算是他們作爲成年人上的第一課吧。

要爲自己的決定負責。

成年人的世界和小孩子的世界是不同的,每一個決定造成的影響都可能是巨大的。

高考不是兒戲,報志願同樣也不是。

不同的學校和不同的專業意味着今後也會有不同的人生。

不過學校和家之間的距離也並不會將人生徹底定型。

就像離家遠的同學,雖然要面臨交通、和家人朋友見面少、適應不同的生活氣候等等問題。

可是在這個過程中獨立能力能得到鍛鍊,眼界也會拓寬不少。

最近網上很流行一句話:永遠不要去美化你沒走過的那條路。

就像這些錄取院校距離不同的同學。

距離遠的想着自己要是被距離近的學校錄取就好了,距離近的想着離家遠一點能多看看不同的世界。

可殊不知兩者各有優勢,即便是將他們的設想變成真的,也不一定完全滿意。

這個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做決定之前想清楚,做決定之後就別胡思亂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