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腳丫設計大街道 從「兒本」出發的人車共好未來

「逆向車突然出現」、「斑馬線走到一半仍有機會被轉彎車撞上」...等交通亂象每日在臺灣人的生活中上演,難怪我們從小被教導「馬路如虎口」;交通教育充滿了恐嚇式的語言「小心、不要、禁止」,導致用路人更害怕走上街道、難以想像安心的街道生活,應該是什麼模樣?今年臺灣交通安全月強調「人本交通、停讓文化」,不只要車輛學會停下來,更需要社會願意停下來,聽見各個不同的社會角色怎麼看待安全移動。

「過去很多交通工程要落地時,都會遭遇民衆反對,顯然在前期民衆很少參與規劃。」眼底城事的城市規劃師胡紫寧觀察到此現象,因此比起交通教育,大家更需要的是一起共學和培力,實際理解和參與體驗不同的街道設計。

裕隆集團和超越遊戲協會、眼底城事在今年8月底跨域串聯,攜手舉辦「跟上小腳丫 FUN 心過馬路」,而活動場地就選在裕隆城。長期關注移動服務的裕隆集團,與關注兒童權益的團隊,在「移動交通」主題上找到倡議交會點,期待透過孩童參與式的遊戲設計,讓汽車駕駛與行人角色相互轉換,翻轉習以爲常的交通教育。

裕隆集團攜手超越遊戲、眼底城事一同倡議兒本交通。 圖/裕隆集團 提供

街道空間的共學 翻轉大人視角的交通觀念

其實類似這樣的實驗,去年已在凱道登場過,當時「大FUN凱道:兒童未來市」進行活動籌備,兒童交通工程師培力工作坊,邀請了交通、景觀等不同專家參與,胡紫寧在活動進行當中,發現專業的大人們,會願意跳脫現實情境或法規上的限制,跟着孩子們打開想像,以孩子的視角或友善他人的角度,一同討論友善包容的街道樣貌。

反觀來裕隆城參加活動的孩子,在「兒童島街道設計任務」中,能更勇敢地提出彈性的想像,當時有人把馬路直接轉向,讓最大空間留給行人;有人設計圓環,讓車流必須慢慢讓路。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提案,提醒了我們街道生活可以有更多可能,也讓大人重新思考「我們要留給下一代怎樣的城市情境?」

「跟上小腳丫 FUN 心過馬路」,以「庇護島」作爲主角,從車輛與行人的角度討論停讓文化。在活動中,孩子們先透過體感步行,親自走上四十公尺馬路,體會需要多少秒才能安全穿越;再進一步討論庇護島應該具備哪些設計。胡紫寧分享,有的小組規劃出休息區,作爲行人等待的安全空間;有的孩子貼心地加上導盲磚,讓視障者能安心通行。透過動手做與分享觀察,孩子們逐步把抽象的交通設計,轉化成貼近生活的細節。

超越遊戲協會理事長李玉華強調,「遊戲」正是讓孩子參與交通設計的關鍵方法,透過模擬情境與遊戲化的方式,孩子在安全的場域中不斷試錯,討論自身與空間的關係。偌大的實驗場內,孩子們拎着自己設計的紙箱汽車進行衝撞測試,發現當庇護島被撞倒、甚至影響到另一個正在步行的孩子時,就能立即感受到「思慮不周」的後果,並再思考設計結構要怎麼調整。李玉華認爲這些體驗過程,取代了大人一味告誡「要離大車多遠、很危險」,孩子透過親身操作,打從心底理解安全設計的重要。

李玉華也感受到,在遊戲中累積的創新想法,其實可以對應到荷蘭實施的街道生活;像是孩子會在設計中多留下可以休憩、展開各種活動的空間,證明了孩子的直覺是最能直接呼應「人本」的需求。

孩子們在庇護島上設計休息區。 圖/裕隆集團 提供

從汽車設計到道路設計 創造人本精神的安全移動

其實「以人爲本」也不斷髮生在汽車工業的革新中,像是幫助駕駛提早煞車、補足視角死角,減少誤判與風險。然而,在傳統觀念裡,車子總是佔據主導角色,但當移動服務需求多元化、不同用路人相互交織,社會開始意識到「道路安全」不只取決於駕駛本身,更與環境設計息息相關。

裕隆集團公共事務部經理陳蔓嫺說,車廠本身除了提升安全性以外、進行駕駛的安全宣傳,也能更進一步反思汽車上路後的路權問題。裕隆日產汽車NISSAN長期執行「小小汽車達人」計劃,孩子不僅學到汽車交通安全規則,也能親手量測胎紋、觀察汽車零件,理解這些細節如何與安全息息相關,希望兒童可以透過對交通安全的瞭解,進而培養保護自己的能力。而去年「小小汽車達人」也一同前進到凱道,陳蔓嫺認爲多元的跨界合作也開展了他們更多面向的想像,孩子今天在街道遊戲裡養成的意識,就是未來成爲駕駛時更深的責任感,推動道路文化的轉變。

「小小汽車達人」已舉辦6年,總共逾5千人次的孩童參與。 圖/裕隆集團 提供

「除了駕駛安全、停讓文化,更希望企業能透過ESG的投入,把活動設計延伸爲更多元的倡議實驗。」陳蔓嫺期待,從單純的宣導,變成透過遊戲模擬與情境互動,讓駕駛、家長與孩子都能體驗換位思考。而裕隆城就提供了一個與衆不同的場域,在一般商場少見的親子共學活動中,把教育巧妙包裝進遊戲,讓家庭在輕鬆的氛圍裡,既能玩得盡興,也能對交通安全有新的理解。

對於裕隆集團來說,企業內部員工兩年來的參與,會逐漸形成一股有感的行動力,孩子在體驗中習得新觀念,家長從旁觀察並帶回新的理解,進一步影響家庭日常的交通行爲,而NISSAN也串聯全臺據點的資源,把這樣的體驗活動擴散到全臺據點,不再侷限於都會或單一場域,能透過資源的滾動與串接,把人本交通的思維,帶進更多日常場景。

找到人車對話交會點 兒童視角打開社會共融

2024年臺灣因交通事故身亡人數將近三千人,其實不只行人受害,汽車駕駛也承擔很高的風險。過去,在新的交通政策被討論出來時,社會難免出現「這是在懲罰駕駛」的聲音;胡紫寧以活動中帶孩子討論的庇護島爲例,乍看之下讓汽車變得不方便,實際上卻是讓行人有安全的行走空間,車輛也能減速、順着車流路徑轉正而有足夠的視野,避免人車的交織與碰撞。

去年「大FUN凱道─ 兒童未來市」的總召林亞玫認爲從兒本交通的視角切入,像是裕隆集團、NISSAN這樣的車商角色,加上關注兒童權利的超越遊戲團隊、都市空間設計的專業者眼底城事,互相帶動彼此,讓企業、倡議者、規劃者創造一個可以讓兒童表意的空間,其實也能轉動更多的大人。

「孩子不是道路設計師,並不是要把設計實踐出來,而是要去聆聽孩子背後的感受。」林亞玫說,大人在過程中是放低姿態,去傾聽並轉譯背後的需求,而不是急於把意見套用在孩子身上。當孩子的感受被重視、被討論,他們會逐漸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這正是一種從小培養的公民教育。

去年「大FUN凱道─ 兒童未來市」的活動上,大、小朋友攜手畫上理想城市的交通標線。 圖/裕隆集團 提供

三方團隊也期待,真正轉換的交通安全視角,可以持續往專業端、政府機關推進,李玉華舉例「人本規劃師課程」嘗試讓交通工程、景觀設計乃至各縣市公部門,一起從不同使用者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道路的規劃。從凱道街道到裕隆城內模擬情境,其實都正在逐步累積影響力,期許持續透過多方角色的參與,找到人與車的交會點,在參與設計中相互對話,人本交通與停讓文化才能走出口號宣導,成爲每個人行動的日常,也能創造出包容社會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