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時評 | 守護“夕陽紅” 向數字“坑老”亮劍
近期,市場監管總局、消協重拳出擊,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針對老年人藥品、保健品的虛假宣傳專項整治。在高壓監管下,各類陷阱被紛紛曝光,引起大量消費者關注。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無良商家並未收手,而是玩起了更隱蔽的“數字把戲”——將陣地從喧囂的線下會銷悄然轉移至個人微信、企業微信羣等私域渠道;將老人引流至網站、平臺、小程序的“養生講堂”“健康諮詢”直播間等。在那裡,披着“專家”“老師”外衣的主播用精心設計的話術和虛假實驗,對產品功效進行天花亂墜的鼓吹,誘導老人線上下單或線下掏空錢包。
爲守護“夕陽紅”的養老錢與健康權,市場監管總局與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發佈消費提示,這聲警鐘,敲得正是時候!
不難辨認,這些藏匿於數字角落的“養生直播間”,絕非簡單的誇大其詞,而是一場針對老年羣體的、高度組織化的“精準圍獵”。通過私域流量構建信任閉環,直播間、微信羣如同一個個精心佈置的“信息繭房”,屏蔽了外界質疑的聲音。主播們利用老年人對健康的深切渴望、對權威的天然信賴以及對新興數字平臺認知的侷限,捏造“包治百病”“逆轉衰老”等謊言,輔以僞造的“用戶案例”和“科學實驗”,極具迷惑性。更令人憤慨的是,這種騙局深諳“游擊戰術”,直播間往往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或利用小程序易於註銷、重建的特性,使得違法行爲發現難、追蹤難、取證難、查處難。
筆者以爲,這些精心僞裝的陷阱危害遠超普通消費欺詐,對老年羣體身心健康與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侵害。這些被虛假宣傳矇蔽的老人,可能停用正規藥物,轉而依賴毫無療效甚至成分不明的保健品或“神藥”,貽誤最佳治療時機,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危及生命。原被用於養老的存款被動輒成千上萬的“保健品”“理療器械”消耗殆盡,更與加以阻攔的子女產生矛盾與裂痕。
面對這場在數字暗流中出現的“坑老騙老”新變種,對傳統監管手段提出了更嚴峻挑戰,也對新思維、新戰法提出了新要求。例如作爲責任主體,網絡平臺應紮緊“籬笆”,抖音、微信、企業微信等作爲重要的私域流量入口,必須升級技術手段,加強對異常羣組的識別與監控;電商平臺、小程序服務商則需對涉及老年人健康產品的直播間內容進行更嚴格的前置審覈與動態巡查,對“養生講堂”“健康諮詢”等敏感名稱的直播間提高警惕,建立快速下架和封停機制。
市場監管、網信、公安等部門也必須深化協同,建立針對涉老網絡欺詐的專項情報共享與聯合執法機制。要提升電子證據固定與分析能力,應對騙子的“快閃”戰術。對於查實的案件,不僅要重罰涉事商家,更要順藤摸瓜,追究爲其提供技術支持和支付通道的“幫兇”責任,打掉整個黑色產業鏈。同時,要暢通和優化針對老年人的網絡舉報渠道,如開發更簡便的一鍵舉報功能,支持語音舉報等。
作爲老年人的“反詐防火牆”,子女晚輩需承擔起“數字反哺”的責任,主動幫助父母識別網絡風險,耐心解釋常見騙術,提醒他們警惕任何線上“熱情”的健康推銷。社區、老年大學、公益組織應常態化開展形式新穎、通俗易懂的“銀髮族”數字素養與防騙知識普及活動。
莫道桑榆晚,人間重晚晴。守護好老年人的錢袋子和身心健康,是社會的良心所在。只有監管的嚴查、平臺的盡責、社會的共治、家庭的關愛共同織就一張疏而不漏的網,才能徹底清除這些侵蝕“夕陽紅”的“”,讓每一位老人在數字時代安享健康、尊嚴與寧靜的晚年。
毒瘤
肖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