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加碼、鏈條延長、限購鬆綁:提振消費行動“吹拂”汽車市場新活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鞏兆恩 廣州報道3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部署了8方面30項重點任務,旨在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以優化消費環境增強消費意願,針對性解決制約消費的突出矛盾問題。
其中,三次聚焦汽車領域,包括以舊換新政策、二手車市場以及有序減少消費限制,持續釋放汽車市場消費活力。
作爲拉動消費增長的主引擎,大宗消費是消費中規模最大、產業帶動能力最強的部分,在加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力度方面,《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大宗消費更新升級行動”,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地方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推動汽車等大宗耐用消費品綠色化、智能化升級。
更新消費加碼
2024年,在汽車報廢更新和置換更新政策的拉動下,汽車消費溫和回暖。全年乘用車國內零售量2289.2萬輛,同比增長5.5%,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得以快速提升。
今年年初,“兩新”政策“接力棒”開始交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關於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針對汽車領域,擴大汽車報廢更新支持範圍與完善汽車置換更新補貼標準。其中部分“國四”排放車型被納入報廢更新補貼範圍,同時享受報廢更新補貼的新能源乘用車擴圍至2018年12月31日前註冊登記的新能源乘用車。
報廢政策擴圍。乘聯會此前預計今年報廢更新可達500萬輛,報廢補貼金額約900億元左右,而各地的置換政策穩定有力度,預計可置換1000萬輛,近1300億元。同時今年的新能源車產銷預計1600萬輛左右,帶來2萬多億元的銷售額;2025年是車輛購置稅免稅政策優惠的最後一年,在當前的新車銷售市場規模下,估計可以釋放出約2000億元的車購稅免稅利好。
對於合計4000多億元的規模,乘聯會認爲,相對於5萬億元的汽車銷售額,“4000億元補貼的力度可謂是歷史罕見的,對車市發展的支持力度也屬史上超強水平。”
中國消費者協會在其主辦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主題活動上發佈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成效,截至3月14日,全國已收到2025年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約130萬份。
當前,新一輪“以舊換新”政策在各地相繼推進,乘聯會指出,目前按各地以舊換新2024年的政策、按新標準頂格延續的測算基礎,判斷2025年國內車市零售2340萬輛,同比增長2%;新能源乘用車零售1330萬輛,同比增長20%;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將進一步攀升至57%。
爲汽車市場“鬆綁”
同時,《行動方案》還提出延伸汽車消費鏈條,開展汽車流通消費改革試點,拓展汽車改裝、租賃、賽事及房車露營等汽車後市場消費;培育壯大二手車經營主體,持續落實二手車銷售“反向開票”、異地交易登記等便利化措施。加強汽車領域信息共享,支持第三方二手車信息查詢平臺發展,促進二手車放心便利交易。
上述兩大領域,都是近兩年汽車消費領域中快速增長的部分。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向記者表示,目前,中國汽車後市場仍以4S店模式爲主導,但第三方品牌企業正在加快發展,且互聯網企業也已“入場”。隨着市場日益規範化、需求和業態多元化,汽車後市場的價值會更加凸顯,汽車後市場將成爲中國汽車產業的重要增長點。“總體而言,我國汽車後市場發展前景向好。”
2024年二手車市場同比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二手車市場交易量達到1961.42萬輛,同比增長6.52%,累計交易金額達12852.05億元。全年新能源二手車交易量成功突破100萬輛大關,達到112.8萬輛,同比增長47.97%。
疊加置換補貼與廠家優惠,汽車消費市場持續升溫,各家車企訂單飄紅,新車市場銷量攀升的同時,也在悄然間撬動着二手車終端市場。
對於此次《行動方案》所提出的延伸汽車消費鏈條,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爲,該政策從推動市場擴容、破除交易壁壘、構建數字化監管體系三個方面激活了汽車消費新動能。既盤活存量汽車資產,又創造增量服務需求。
在政策引領下,除了促進新車消費更新外,預計汽車後市場消費領域與二手車市場也將釋放新的活力。
此外,《行動方案》在完善城鄉消費設施、有序減少消費限制等方面也作出了部署。其中在汽車領域,推動汽車等消費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分年限保障“久搖不中”無車家庭購車需求。
爲汽車限購鬆綁,放寬部分城市對汽車消費的限制,進一步拉動汽車消費。招商證券在研報中提出,放寬汽車限購政策的目的是充分釋放消費潛力,放鬆限購是一種政策成本低、見效快的刺激手段。
消費提振“組合拳”打出,市場迎來新機遇,大宗消費與新型消費雙向驅動,釋放消費新潛力,汽車成爲關鍵的一環,且從政策提及與覆蓋的內容來看,已從消費更新向後市場、全鏈條延長,幫助汽車消費市場構建更加完善、便捷且有保障的全流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