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肝炎:中外專家呼籲加強醫防融合和多方協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3月26日,第34屆亞太肝病學會年會在京舉辦。期間召開的“醫防融合消除肝炎專題會”上,中外專家針對肝炎消除的地方實踐與模式進行了分享和交流,呼籲加強醫防融合和多方協作,最終達到消除肝炎的目標。
韓國近年來在丙型肝炎防治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韓國加圖立大學胃腸病學科教授Sung Won Lee介紹,韓國政府自2025年起,將丙型肝炎抗體檢測正式納入國家健康體檢項目,提升了丙肝的早期發現率。同時,通過高效的醫療銜接體系,藉助電子化轉診系統和分級診療網絡,確保篩查陽性者能迅速進入後續診療流程,並獲得經濟補助支持,提高了診療的可及性和患者依從性。
在全球消除丙型肝炎的行動中,新加坡依託國家政策,成立傳染性疾病防治國家級工作組,以強化政府主導、跨部門協作的防控機制。新加坡國立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林方源介紹,工作組由衛生部、司法部門等多方聯合推動,專注於高風險人羣的篩查和干預,同時結合禁毒政策,從源頭減少靜脈注射毒品導致的丙肝傳播。此外,新加坡正加速推動醫療體系改革,從以醫院爲主導的診療模式向以社區和家庭爲中心的管理模式轉變,以提高篩查覆蓋率和治療可及性,確保丙肝防控措施的連續性和高效落地。
我國是全球病毒性肝炎疾病負擔最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我國在病毒性肝炎防治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40多年來,中國在推行預防接種、加強血液篩查、規範診療服務、加強監管等方面都採取了有力措施,並取得顯著成效,尤其1992年起實施的新生兒乙型肝炎疫苗普遍接種後,5歲以下人羣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率已降至0.3%。爲儘早消除肝炎危害,我國各地圍繞“篩查、診斷、治療、管理”的各個環節不斷探索更高效的防治策略和防控經驗,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路徑。
過去30年,我國政府先後出臺多部政策法規,通過規範醫療機構的診治活動減少肝炎的感染,也降低了其他血液傳播疾病的發生率。同時,通過5次流調我國摸清了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徵,提出並實施了“預防爲主、防治結合”的科學防控政策。2016年第69屆世界衛生大會提出“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爲重大公共衛生威脅”的願景後,中國政府迅速響應,於2017年發佈了《中國病毒性肝炎防治規劃(2017-2020年)》,2021年進一步制定了《消除丙型肝炎公共衛生危害行動工作方案(2021-2030年)》,爲實現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標做了全面而周密的部署。
肝炎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探索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創新模式,建立病毒性肝炎防治多方協作機制,是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的關鍵一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賈繼東教授介紹,近年來,各級醫療機構依託多學科協作,優化了抗病毒治療策略,並加強了患者隨訪管理,以提供更系統、更精準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降低疾病進展的風險。他呼籲,應強化各級醫院協作,發動更多社會組織力量,全方位築牢肝炎防治網絡。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魏來教授表示,中國肝炎防控雖已取得顯著成績,但預防工作仍是核心關鍵。在防控策略上,需要整合學界、家庭和社區力量,紮實做好分級預防與隨訪工作,同時藉助國際專家交流契機,搭建臨牀與學界溝通橋樑,積極探索切實有效的防控策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