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園上市首份財報亮眼,股價先漲後跌,增長天花板引爭議?

自2024年以來,已有10家內地的消費類企業在港股上市,一掃之前的冷清局面。特別是2024年下半年以來,一批重量級消費類企業赴港上市,極大地點燃了市場熱情。

日前,去年年底成功登陸港股市場的小菜園(0999.HK)發佈上市後的首份業績報。

財報顯示,2024年全年其收入約52.1億元,同比增長14.5%;公司權益股東應占溢利約5.81億元,同比增長9.1%。整體繼續維持修復增長態勢,並宣佈派發末期股息3.75億元。

另外,業績發佈前夕,該上市公司的流動性也得到進一步拓寬。3月10日,據深交所公告,深滬港通下港股通標的調整結果生效,被調入的27股中就包括小菜園,另外還有毛戈平、衛龍美味等消費企業。

基本面+流動性+市場情緒轉化等多重因素驅動下,績後,小菜園當日股價漲超8%。

很顯然,隨着港股科技股熱度暫時性自高位回調,消費板塊順利輪動補漲,尤其是績優股。

餐飲復甦潮中,小菜園門店擴張,外賣成增長引擎

2021年開始餐飲行業歷經了好幾年的“寒冬臘月”,至今大多消費玩家仍在加碼推進復甦節奏。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2022年、2023年,全國餐飲收入同比增幅分別爲-6.3%和20.4%。

期間,小菜園分別實現總收入32.13億元、45.49億元,對應增速爲21.4%、41.6%。2024年其收入進一步修復至52.1億元,不過離2019年的88.32億元仍有不少差距。

從財報來看,公司收入主要來自堂食業務及外賣業務收入。

其中,外賣業務貢獻了主要業績增量,收入增速高達34.4%,實現收入20.05億元。收入高增速的背後集團“小菜園”門店的外賣訂單數量由2023年的1890萬筆增加至2024年的2900萬筆,增幅達53.4%。

而這一增長得益於門店網絡的擴張——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團“小菜園”在營門店從536家增至667家,覆蓋城市數量同步提升,疊加線上平臺的流量扶持,進而推動外賣訂單滲透率持續攀升。

另一大支柱性業務,堂食業務則呈現“量增價減”特徵。門店數量增長24.4%帶動收入增長4.6%至31.92億元,但客單價從65.2元降至59.2元。這主要是緣於消費降級背景下的價格策略調整。

報告期內,公司通過推出低價菜品吸引客流,如地鍋仔雞降價14.9%;另一方面,小菜園也同步優化菜品結構,以此平衡毛利率與市場份額間的選擇。值得注意的是,外賣客單價(78.6元)顯著高於堂食,意味着線上渠道仍對品牌溢價起到支撐作用。

以價擴大市場份額的同時,小菜園最終依舊實現了盈利增長。公司年內實現利潤增長9.1%至5.8億元,增速慢於收入以及訂單量的。

“徽味”擴張遇阻?小菜園被指增長天花板低

然而,華泰證券發佈研報稱,市場認爲地方菜系市場接受度有限,難以實現可持續增長;小菜園作爲區域品牌,後續拓店速度及遠期開店空間天花板較低。

而小菜園作爲知名中國大衆便民中式餐飲市場直營連鎖餐廳之一,是典型的徽菜品牌,主要以農家紅燒肉、地鍋仔雞、臭鱖魚等聞名。

且按業務規模和增長率計,小菜園均居於業內頂級行列。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按2023年前三季度的門店收入計算,小菜園在客單價50元~100元的中國大衆便民中式餐飲市場的所有品牌中排名第一。

這意味着按照市場的觀點,修復完畢後,小菜園的增長天花板不會特別大。

並且透過這份財報會發現,小菜園快速拓店支撐收入的同時,人均消費額下降使得同店銷售顯著下滑。2024年,小菜園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2.1%至34.5億元,單店日均銷售額從2023年的2.71萬元降至2.44萬元。

同時,公司同店翻檯率的持續下降。數據顯示,小菜園同店翻檯率從2023年前四個月的3.4次再次下降至2024年的3次/天。

原因主要是其門店數量持續擴張,給公司供應鏈能力、服務隊伍成長速度帶來了一定挑戰;此外,消費者價格敏感度更高的下沉市場開拓步伐加快後,整體到店客流相比之前出現一定下滑。小菜園近年加速向三線及以下城市滲透,2024年該類城市門店佔比提升至45%。

基於這類觀點,部分投資者開始對小菜園的增長可持續存疑,績後第二個交易日,小菜園股價低開衝高後再度回落,截至發稿前,跌超3%。

不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華泰證券認爲,小菜園盈利韌性在往期已得到一定驗證,縱深式擴張提升開店成功率,放大區域內規模效應,有望繼續鞏固同店盈利能力,形成店效增長-良性開店的正反饋循環。

總而言之,如何通過供應鏈優化和本地化菜品創新提升下沉市場盈利能力,將是小菜園自行打開向上天花板的關鍵。

消費市場的轉折年:政策紅包+資本狂歡

2025年被視爲中國消費市場的轉折年。

在產業週期的演進下,一大批消費類企業開啓集中上市的浪潮。據上海證券報統計,自2024年以來,已有10家內地的消費類企業在港股上市,尤其是下半年開始,以蜜雪冰城、老鋪黃金、毛戈平爲首的一批重量級消費類企業赴港上市,極大地點燃了市場熱情。

而日前,這些備受市場關注的消費頭部企業先後發佈了亮眼的業績後,再次爲消費行情的高漲點了一把火。粗略統計,蜜雪冰城、老鋪黃金、毛戈平、小菜園2025年至今股價分別漲超107%、192%、89%、17%。

高漲的投資熱度下,目前還有一大批消費股正在排隊上市。3 月 20 日,宏信超市通過港交所聆訊,即將成爲布魯可、古茗、蜜雪冰城之後的又一港股消費新貴;3 月 26 日,霸王茶姬向納斯達克遞交招股書,開啓美股征程。而在它們身後,老鄉雞、八馬茶業、滬上阿姨、週六福等一衆企業正排隊候審,形成蔚爲壯觀的消費企業上市長龍。

消費類企業集中上市的背後,是消費行業獲政策持續大力支持,大概率將繼續加速產業週期修復的節奏。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擺在政府工作任務首位。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在需求側加大政策力度,着力促進居民增收減負。此外,疊加消費稅改革、城鎮化深化等長期利好,爲消費類企業注入信心。

當前投資機構對消費板塊的關注度和佈局熱情不斷升溫。

2025年的消費行業,既是資本競逐的戰場,也是產業變革的試驗場。

當政策紅利、技術創新與消費升級形成共振,唯有具備產品創新力、供應鏈韌性和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才能穿越週期。

對於投資者而言,內需市場的深度激活或將消費板塊推向"長牛賽道",在這場產業變革與資本博弈的雙重變奏中,新的財富密碼正在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