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本”記錄民生“大文章”
小暑時節,酷熱持續,然而湖北省襄陽市東津新區浩然社區的王阿姨家裡卻透着沁人的清涼。
“我在網上申請獨生子女費一直不成功,多虧了你們上門指導服務,真是太感謝了!”王阿姨緊緊握住浩然社區黨委書記朱琪琪的手,激動地說。
當天,朱琪琪帶領浩然社區工作人員,上門爲王阿姨服務。而她的民情日記又添新頁:“2025年7月7日,王阿姨獨生子女費線上申請遇阻,社區幹部上門成功解決……”
這樣的溫情片段,在這個成立不到四年的年輕社區裡已成常態。38本看似不起眼的民情日記本,正悄然成爲社區治理的關鍵紐帶。
“民情圖譜”繪就初心座標
“石奶奶的養老認證提前半月完成!”翻開泛黃的日記本,朱琪琪的筆跡力透紙背。
在浩然社區,這樣的民情日記構成了特殊的“民生數據庫”:既有88歲獨居老人展示編織手藝的溫馨畫面,也記錄着殘障家庭的無障礙改造需求。
通過構建“線上+線下”立體感知網絡,社區將傳統入戶走訪與“雲上心願箱”相結合,形成動態更新的“民情圖譜”。
工作人員化身“民情收集員”,通過網格化包保服務、定期敲門入戶、電話隨訪、微信公衆號專欄、在小區顯著位置設置實體“心願箱”等多種渠道,主動傾聽高齡老人、殘障人士、就業困難羣體等特殊人羣的“微心願”。
通過精準記錄每一份訴求,社區同步建立起動態更新的“心願清單庫”,讓每一份期盼得到妥善回覆。
“民生閉環”詮釋治理效能
“社區介紹的工作離家近又合適,每月收入多了2000元,日子更有盼頭了!”浩然社區居民張阿姨笑得合不攏嘴。
記錄是起點,解決纔是關鍵。“月增收2000元”的就業喜訊剛寫入社區民情日記本,新的服務鏈條已然啓動。
浩然社區將民情日記本視爲“民生作戰圖”,建立“分級響應、責任到人、限時辦結”機制,對居民訴求建立臺賬,逐項銷號,形成“記錄—分派—走訪—解決—反饋”的閉環。
養老認證“送上門”。社區組建“銀髮幫幫團”,聯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志願者爲60多位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提供“一站式”上門認證和健康關懷服務。
就業幫扶“開小竈”。精準對接居民技能提升與用工需求,定期舉辦小型招聘會、技能培訓班,幫助有需求的居民定製“技能提升+崗位推薦”計劃;在社區黨羣服務中心設置24小時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零工驛站信息,並開通崗位信息推送微信羣。今年以來,成功助力36人就業。
需求響應“零時差”。社區幹部集中研判重點難點問題,瞭解到部分居民想學習抖音課程的需求後,工作人員當月即協調資源開班授課。
資源鏈接“廣撒網”。積極對接轄區商戶、共建單位、社會組織等資源,爲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務支持。
“鄰里生態”激活共治密碼
“陳奶奶,上次修的水龍頭還好使不?”“小李,最近招聘考試準備得咋樣?”浩然社區工作人員每天揣着民情日記本上門,不僅收集新訴求,更帶着溫度回訪已解決的事,追蹤服務成效。
在陳奶奶家,當工作人員回訪前不久剛修好的水龍頭的使用情況時,老人感動地說:“這些孩子比親閨女還勤快。”
這種“辦結≠結束”的回訪機制,讓社區工作從“辦結事務”變成了“辦好事務”,慢慢捂熱了鄰里情,催生出令人欣喜的“化學反應”。
社區創新“鄰里互助積分”制度,推出“時間銀行”互助體系,居民可用幫扶時長兌換服務。以前接受過幫助的居民,紛紛抽出時間,力所能及地服務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社區還鼓勵大家認領“微心願”、互幫互助,把回訪中發現的暖心互助故事記在日記本里,公開表揚,漸漸在社區裡形成了“親幫親、鄰幫鄰”的好風氣。
如今,這些寫滿家長裡短的小本本,早已成爲丈量社區民生溫度的“標尺”、檢驗爲民服務成效的“鏡子”、凝聚鄰里深情的“紐帶”,生動詮釋着“最好的治理,是讓人民羣衆永遠站‘C位’的治理”。(朱科、毛陳宇、劉安東、謝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