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總書記彙報·嘮嘮我家新變化 | 這一年,聽了戲 寫了書 解了鄉愁
(原標題:向總書記彙報·嘮嘮我家新變化 | 這一年,聽了戲 寫了書 解了鄉愁)
向總書記彙報·嘮嘮我家新變化 | 這一年,聽了戲 寫了書 解了鄉愁
0
2025-06-25 08:36:58
2025-06-25 08:36:58 來源:
黃土地文化藝術團演出現場。
鄉音唱響文明新風
6月17日15時,青銅峽市陳袁灘鎮黃土地文化村廣場舞臺上,黃土地文化藝術團團長李西林組織隊員們開展文化活動演出。李西林站在鼓架前,掄起鼓槌重重敲擊鼓面,“咚、咚……”幾聲沉穩有力的鼓聲迴盪在廣場上空。鼓聲餘韻未散,李西林的妻子劉曉琴邁步上前,歌聲清亮而飽滿。
演出現場,小品、快板、戲曲輪番上演,村民們紛紛帶着凳子趕來,爲自己佔一個“貴賓席”。“這演出真不錯,希望村裡多舉辦這樣的活動,豐富我們的業餘生活。”村民王俊珍說。
黃土地文化藝術團成立於2014年,現有60多名隊員。每逢重要節日,藝術團都會自編自導《洪湖赤衛隊》《十送紅軍》等紅色經典節目和《移風易俗》《高價彩禮不可取》倡樹文明新風節目,並走進各村開展文化惠民演出。目前,已演出200場次。
近年來,青銅峽市立足羣衆文化需求,年均開展“文化惠民 送戲下鄉”演出180場次以上,受益羣衆超10萬人次。目前,全市共有28支業餘文藝團隊,通過培訓、指導和演出補助,提升團隊創作與表演能力,豐富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
陳袁灘鎮袁灘村村委會建設完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文化長廊等一系列文化設施,成爲村民們茶餘飯後的新去處。2015年,張彩萍和村裡一羣志同道合的鄉親們組建“唱響黃河之聲”民樂藝術團,藝術團從最初的10人發展到如今的100多人。
袁灘村黨委書記李志軍介紹,今年5月,袁灘村榮獲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下一步,將繼續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羣衆在家門口享受文化盛宴。(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見習記者 李霞霞 彭斌 文/圖)
寬鬆的創業環境,讓張鵬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
青年與城市共成長
“大腿、胸口、肘關節做支撐,這樣才能使吉他穩定,讓左手有充分的演奏空間。”6月16日,張鵬像往常一樣,指導新學員的持琴姿勢。
張鵬是靈武人,他的生活軌跡因一把吉他而徹底改變。從小熱愛音樂的他,大學畢業後,並沒有按父母的期望選擇安穩的工作,而是先後兩次北上進京,拜師學習音樂。
2023年,張鵬帶着音樂夢想回到家鄉,他發現當時缺乏適合年輕人的夜校機構,於是萌生了一個想法:“讓和我一樣的年輕人在工作之餘,有一個追求內心夢想、釋放情感的地方。”
張鵬的想法不僅得到朋友支持,還得到共青團銀川市委員會的扶持。很快他的音樂培訓機構順利開班。兩年來,大家都在這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快樂。“計劃開設青年自習室和少兒樂隊,爲更多人提供實現夢想的平臺。”張鵬說。
同一時空,銀川悅書房內,董婷婷合上書本匆匆趕往會場。
2024年,董婷婷成爲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進入共青團銀川市委員會工作。前不久,她參與籌備“葡萄酒界奧斯卡”——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賽。過去半年,她和團隊從上千名報名者中篩選出300名志願者。“銀川的包容性給了青年施展舞臺。”她感慨道。這座城市的咖啡館、書房、賽事籌備處,隨處可見像她一樣帶着激情紮根的年輕身影。
“銀川這座城市的包容性很強,給青年展示能力的平臺也很多。”董婷婷感慨道,“帶着夢想和激情前來,青年們在這裡並不孤單。”在銀川,像張鵬和董婷婷這樣的溫暖故事還有很多。
近年來,銀川市聚焦青年在就業、住房、婚育、教育等方面問題,制定出臺各類普惠性舉措230餘項,建起青年發展型城市的惠青政策框架。截至目前,已吸引6萬多名青年留在銀川就業創業。(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黃英 文/圖)
趙炳庭接受記者採訪。
鋤頭與筆桿同頻共振
“看到外地作家對西吉文學成就的誇讚,我深受感動,也深感自豪。”6月15日,2025年“全國作家德州行”採風活動結束後,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吉縣退休教師趙炳庭回到家鄉,望着書桌上堆疊的《葫蘆河》雜誌稿件,感慨萬千。
推開趙炳庭書房的門,書櫃裡整齊擺放着各種書籍。書桌旁,他正在編輯來自西吉文學愛好者投稿到《葫蘆河》雜誌的散文作品。這本西吉縣文聯主辦的純文學季刊,其前身爲20世紀80年代創刊的文學刊物,如今在趙炳庭等編輯的精心培育下,已成爲西吉文學的重要陣地。
2016年,退休後的趙炳庭筆耕不輟。2023年,他被聘爲《葫蘆河》雜誌編輯。去年,在趙炳庭等責編人員共同策劃下,《葫蘆河》雜誌第4期設置了“農民作家小輯”欄目,主要刊發與農民生活緊密相連的創作題材,西吉縣農民作家單小花的散文《洋芋,洋芋》就刊登在該雜誌上。今年3月,該散文在第三十三屆“東麗杯”孫犁散文評選活動中榮獲單篇散文獎。
“讓鋤頭與筆桿同頻共振”,這是趙炳庭的編輯理念。在他的推動下,《葫蘆河》不僅成爲鄉土作家發聲的平臺,更構建起城鄉對話的紐帶——田間地頭的煙火故事通過鉛字走向全國,而文學的光芒又反哺着這片土地的文化根系。
退休前,趙炳庭長期致力於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校園文學研究,在作文教學研究方面尤爲突出。
回溯趙炳庭數十年的教學生涯,“以文養心,以讀促寫”的理念貫穿始終。崔天祥是西吉縣第一中學語文教師。在該校月窗文學社成立之初,趙炳庭與崔天祥一起輔導學生參加作文比賽。“我們以‘接力棒式’的教學方式,將知識和經驗層層傳遞給學生。”崔天祥說。2011年10月,趙炳庭指導的月窗文學社社刊被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評爲全國示範校園文學社刊”。(記者 郭小立 文/圖)
市民在沙坡頭區全民健身中心健身。
全民健身活力滿滿
6月18日清晨,中衛市沙坡頭區全民健身中心,乒乓球清脆的彈跳聲此起彼伏。年過六旬的李國峰與張東正揮拍對攻,步伐輕捷,動作利落。“老張,今天可別手下留情!”汗水滴落,笑聲四溢。兩位老人退休後在此尋得活力之源,連李國峰的孫子週末也常來揮灑汗水——這座2019年投入使用的健身中心,年均接待市民4萬人次,已成爲各年齡段人們共享的“活力磁場”。
近年來,中衛市以“15分鐘健身圈”爲目標,建成7個公共體育場館,今年上半年服務83萬人次。新建的中衛市全民健身中心將於10月竣工,配備籃球、羽毛球等專業場地及體質測試室,投資1697萬元惠及周邊社區。同時,全市完成16個村居健身路徑更新,36個社區安裝乒乓球檯,中山社區智能健身房成爲新晉打卡點。
中衛將體育基因植入城市肌理,打造出獨具特色的運動IP。中衛市已成功舉辦籃球爭霸賽、全國大衆冰雪季寧夏冰雪節(中衛分會場)暨星空冰雪樂園啓動儀式、中衛市廣場舞邀請賽等活動,吸引了周邊省市選手參賽,參與人數達10萬餘人次。
“我們將進一步促進‘體育+文旅’深度融合,激發全民健身熱情。”中衛市旅遊和文化體育廣電局體育科相關負責人介紹,結合中衛市資源稟賦和沙漠體育發展現狀,還將舉辦“2025中國時尚體育季中衛站暨‘青春漠漠搭’大漠運動嘉年華”、自行車賽、寧夏·中衛沙漠星空半程馬拉松等活動。(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見習記者 楊月兒 文/圖)
記者手記
小文體裡的大幸福
文體舞臺搭在百姓家門口,幸福填滿心頭。
清晨,中衛市沙坡頭區全民健身中心裡,銀髮球友揮拍激戰,揮汗如雨,笑聲不斷;午後,青銅峽市陳袁灘鎮村頭的文化廣場上鼓點鏗鏘,村民搬着板凳搶佔“貴賓席”。這些熱氣騰騰的場景,正是寧夏文體惠民最生動的註腳。
在青銅峽,李西林夫婦帶着藝術團十年如一日送戲下鄉,演出200場次,陳袁灘鎮袁灘村的百人民樂隊用二胡與笛聲,使“全國文明村鎮”的榮譽通過文化實踐真正浸潤民生;銀川的夜校教室中,年輕的張鵬手把手教學員彈吉他,琴絃背後振動着“十萬大學生留銀川”的城市誠意;西部計劃志願者董婷婷感嘆:“銀川的包容性給了青年施展舞臺。”更動人的是那些悄然生長的文明根系:左手鋤頭,右手筆桿,西吉縣退休教師趙炳庭伏案編校《葫蘆河》雜誌,讓農民作家單小花的《洋芋,洋芋》走向全國領獎臺……
小文體裡的大幸福,終究是“人”的幸福。從沙坡頭沙漠馬拉松的矯健身影,到社區乒乓球檯旁的酣暢對攻;從農家書屋的油墨清香,到青年與城市共成長——當文體資源向每個角落流淌,“百花的芬芳”浸潤心田,平凡日子便有了萬千星光。(記者 強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