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遠離心臟驟停?研究:喝香檳、吃水果、開心點!
研究指出,適量飲用香檳、攝取水果等都可能有助於降低心臟驟停風險。路透
根據全球首項探討非臨牀風險因子的研究顯示,適量飲用香檳、攝取水果、保持良好情緒、控制體重與血壓,甚至提升教育程度,都可能有助於降低心臟驟停(SCA)風險。
衛報報導,心臟驟停指的是心臟突然停止輸送血液,若未即時接受心肺復甦(CPR)等處置,將導致死亡。全球每年數百萬人因此喪命,其主因爲心臟電系統異常導致的致命性心律不整。
該研究由中國上海復旦大學進行,分析來自英國生物資料庫超過50萬人、長達14年的追蹤資料,共發現3147起心臟驟停事件。研究發現,生活習慣、心理社會因素、經濟條件與居住環境等56項可調整的非臨牀因子與心臟驟停有明顯關聯。
其中,適量攝取香檳與白酒、水果、保持正向情緒與良好健康管理等,爲顯著的保護因子。研究指出,若能改善最不利的三分之一風險因子,可預防約40%心臟驟停案例;若改善程度擴及至最不利的三分之二,預防比例可達63%。
共同研究員陳仁杰表示:「這是首度全面探討可調整之非臨牀因子與心臟驟停關聯的研究,令人意外的是,可預防比例竟如此之高。」
主要研究員羅慧歡補充,這項研究採取廣泛環境暴露因子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並透過孟德爾隨機化方法確認因果關係,生活方式的改變是最具影響力的預防途徑。
儘管結果令人鼓舞,但研究也引發爭議。相關社論指出,香檳與白酒具心臟保護效益的說法,有別於過去主張僅紅酒有此效果的觀點。
加拿大學者格魯比克(Nicholas Grubic)與古斯塔夫森(Dakota Gustafson)在評論中指出:「這些結果挑戰了既有假設,也提醒我們適量飲酒的益處比想像中更復雜。」
英國心臟基金會則仍建議應謹慎飲酒,並強調戒菸、健康飲食、遵循醫囑與規律運動纔是預防心臟驟停的關鍵。
專家呼籲,心臟驟停對公共醫療系統造成沉重負擔,應從應對導向轉爲預防導向,進一步制定更具策略性的人口健康政策。然而,實務上要克服基因、健康狀況、環境與生活方式交錯影響的複雜性,對決策者與醫療專業人員而言,仍是一大挑戰。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