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國際博物館日 「臺灣新電影」時期影人幕後訪談公開
「臺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平臺上線「臺灣新電影」40週年口述訪談影片,圖爲廖慶鬆。(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爲響應2025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在 「臺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平臺推出多項全新內容。包含1970年至1973年間近兩千多筆的臺影新聞片,以及「臺灣新電影」40週年所精心錄製的口述訪談影片,收錄柯一正、廖慶鬆、曾壯祥、楊惠姍、舒琪等多位影人的從業回顧!透過數位典藏、影像記錄與資料開放,展現博物館扮演文化記憶保存與公共知識推動的角色,藉以實踐文化永續保存與大衆近用的核心價值。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將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定調爲:「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探討博物館如何在社會、科技和環境劇變的現今發揮作用並作出貢獻。爲迴應主題精神,「臺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平臺今年持續擴充兩千多筆臺製廠新聞片,例如:1970年曾舉辦九年國教的實施成果,回望國民中學教育曾被視爲「新型教育」的時期;1971年「可口可樂」新廠落成,全自動化生產線反映臺灣工業走向現代化的歷程;以及1972年中臺莉泰侵臺的風災紀實等。藉由影像資料開放、支持全民重製再創作的推廣計劃,也讓臺灣1970年代初期的重要時事與社會風貌再次連結當代記憶。
1972年中臺莉泰侵臺的風災紀實。(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另外此次上線的系列影音亮點還有「臺灣新電影」40週年時,特別邀請柯一正、廖慶鬆、曾壯祥、楊惠姍、舒琪等多位影人精心錄製的珍貴口述訪談影片!這些影片收錄了他們回顧在導演、演員、製作等不同幕前幕後的角色,參與臺灣新電影創作的獨特歷程。金馬剪輯師廖慶鬆透露,當時剪接《悲情城市》就遇到「劇本寫兩百多場戲,但侯導卻只拍一百多場」的生涯大考驗;楊惠姍深情回憶出演《玉卿嫂》,被張毅導演細膩導戲功力啓發的過往;柯一正導演更談及當初簽署改變臺灣電影史的「臺灣電影宣言」時,內心真正的想法究竟爲何?每一位受訪者現身分享個人經歷,無論是當時的創作挑戰,或是電影背後的故事,都真切展現出那個時代影人對電影的熱情與堅持。
爲響應國際博物館日,國家影視聽中心在 「臺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上架千筆全新內容。(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臺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已成爲影視聽資產保存與展示的核心平臺,典藏全民共同記憶。標誌以Open Museum的”OM”縮寫字樣爲主體,融合膠捲圓盤、紙材摺頁的幾何圖像概念,象徵涵蓋影視聽資產與紙質數位典藏,並展現數位博物館的開放性與多樣性。透過數位博物館平臺,與我們一同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回顧臺灣新電影的輝煌時刻,也深入瞭解影視聽史的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