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宣佈!航天新載荷曝光,嫦娥七號將帶“六腳”機器人登月
中國登月第一“人”來了!繼能打勝仗的機器狗之後,我國的登月機器人也要出場了!
要知道美國雖然已經登上過月球,卻已經是五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如今重返月球困難重重。
但我國的嫦娥系列穩紮穩打,不僅實現了月背降落,還計劃將機器人送上月球。
不同於四條腿的月球車,我國正在研發的機器人是六條腿,這是爲什麼呢?
其實早在我國之前,瑞士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就已經進行了登月機器人的研發,而且取得的進展很大。
經過“精密培訓”的機器人,外形跟中國機器狗很相似,唯一的區別在於專爲月球火星設計。
從科研人員透露出的畫面來看,瑞士設計的機器人已經能穩步跨過障礙,爬山速度比人類還快4分鐘。
根據研究人員的推測,如果他們的四足機器人能登上月球,還可以在月球垂直起跳,高度最高可達2米,相當於一隻太空跳羚。
但在這方面,我國的機器狗也不遑多讓,而且在我們的預設中,登月機器人是“六條腿”。
只不過多了兩條腿,能有多少好處呢?
這可就要說到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了,在上海交大的研究實驗室,六足機器人已經達到了導盲機器人的應用級別。
也就是說至少已經實現了對周圍環境的觀察、自主性智能判斷以及處理能力。
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所所長高峰表示,與機器狗比起來,六足機器人有更優秀的穩定性和承載性。
而且根據科研人員的研究,六足機器人在行走過程中所採用的三條腿交替行進的方式,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最爲穩定的“三角形”着地,十分有利於將整體的重量均分。
簡單地說,這種六足佈局在越野通過性和貨物承載能力方面都有很大優勢。
六足機器人雖然很厲害,但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譬如它的移動速度比四足機器人要慢,在平坦的路面上,四足機器人可以跑得更快。
而且六足機器人技術要求很高,爲了讓這些機器人平穩運行,需要解決很多難題,例如六條腿的步伐要協調一致,機身結構需要更加牢固,還要有一套智能系統來應對各種複雜的環境。
很多人並不知道,這種六足機器人之所以在其他國家很難見到,主要是因爲西方並沒有相關的研究,而我國是六足機器人的原創。
在2022年的冬奧會上,人們見到了六足機器人打冰壺和滑雪的場面,當時就成爲了媒體鏡頭中的關注點。
其實,我國六足機器人的應用領域早就已經不限於巡邏、滑雪,而是拓展到了冰天雪地的南極。
在我國的南極中山科考站,六足“機器狗”已經完成了在高寒的冰雪地區一系列測試,即便是在零下40度的極寒天氣中,也能夠負重持續工作6小時。
那麼,這種六足機器人跟着嫦娥七號到了月球上,能夠起到什麼作用呢?
高峰所長介紹,未來六足機器人的作用並不僅限於負載行走,同樣也將會“飛起來”,在落地之後再用六條腿進行負重行走。
結合航天部門所透露出的消息,“六足機器人”在嫦娥七號的登月任務中,很可能就是負責跳躍飛行的飛躍探測器。
嫦娥七號這一次登月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尋找月球表面可能存在的水源,因爲降落位置的原因,並不能進行大範圍移動。
而飛躍探測器的主要作用,就是從嫦娥七號降落的月球南極地區通過飛行的方式飛到月球南極區域的陰影區,在地形複雜的陰影區尋找可能存在的水和冰資源。
按照原定計劃,飛躍探測器將會在月球上進行三次“飛躍”任務,這種情況在全世界各個國家中都是絕無僅有的。因爲每一次起飛和降落,都會對探測器的強度造成一定影響,而“六足”的特殊構造結合特殊的材料,則能夠大幅度降低對硬件的損傷。
月球表面的環境遠比人們想象的要糟糕很多,不僅有大大小小的碎石塊,而且大多的月壤都是帶有電磁輻射的粉塵,這就讓以往的一些採用輪式行進的探月器遇到了一些難處。
比如在行進時無法有效避開障礙物,比如印度的智慧號月球車就因爲遇到了一個4米左右的隕石坑而導致任務無法繼續進行。
根據目前能夠看到的資料顯示,飛越探測器將會依靠太陽能爲基礎動力,長時間在月球上進行工作,六足的特殊構造也將爲其帶來更大的運動範圍以及工作範圍。
目前,我國現在還有很多機構同樣在致力於六足機器人的研究,比如浙江大學湖州研究院也在嘗試六足機器人太空失重狀態下的試驗,相信這也會成爲我國航天事業的一大助力。
當然,六足登月機器人也是人們探索月球的一種嘗試,目前仍然是一種理論上的技術領先,只有看到了六足機器人在月球上真正有效行走,才能驗證這種技術是否能夠適應月球環境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