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管理就像養狗,其實並不難

在職場中,向上管理是每個員工都繞不開的重要課題。它不僅關乎個人職業發展的順暢與否,更直接影響團隊協作的效率與成果。然而,向上管理並非易事,許多人常常在與領導的溝通協作中感到困惑和無從下手。

———— / BEGIN / ————

前陣子直播,有網友問我,該如何做向上管理?我當時開玩笑說,向上管理就像養狗,你要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來溝通、要給他安全感、要讓他有參與感。

話糙理不糙,K哥20多年的職場生涯,從基層員工,做到上市公司高管,既對領導做過“向上管理”,也被下屬“向上管理”過,在這方面還是很有經驗和發言權的,下面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說對方聽得懂的“語言”

養狗的人都有一套和狗狗交流的“語言”系統。比如,說什麼話狗狗會擡爪子,做什麼手勢狗狗會轉圈。之所以有這樣的默契,根本原因是狗狗能“聽得懂”主人的意圖。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雖然說着同樣的語言,但依然可能產生隔閡,要想溝通更有效,先要學會說對方聽得懂的話。

1. 彙報工作: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由麥肯錫顧問芭芭拉·明託提出的一種思維和表達方式。其核心思想是“結論先行,自上而下”,主張在信息彙報時,將最重要的結論放在最前面,然後再用邏輯清晰的論證加以支撐。

這與大家傳統認知裡的由表及裡、循序漸進的彙報方式截然不同。

這種做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彙報效率,讓領導迅速把握彙報的核心內容,避免冗長失焦,節省彙報時間。而且,金字塔結構的清晰性和邏輯性,也使得整個彙報層次分明,更容易理解記憶,同時也更有說服力,更能打動領導。

此外,金字塔原理還強調“MECE原則”,即“相互獨立,完全窮盡”。也就是說,彙報內容中的各個部分之間,應該相互獨立,沒有重疊,並且能夠涵蓋所有相關方面,避免遺漏關鍵信息。

舉個例子,在向領導彙報項目時,可以先陳述項目總體進展情況(也就是結論,如“我們已經完成了項目的60%,預計將在下個月之前按時交付”),然後分別從進度、成本、風險等幾個方面(MECE)進行詳細闡述,每個方面再細分爲若干子項,按照問題 -原因 -解決方案,進行列舉分析,形成一個清晰、邏輯性強的金字塔結構。

這種彙報方式,重點突出,簡潔明瞭,能夠讓領導快速理解項目進展及關鍵信息,進而做出高效決策。

2. 日常溝通:GARS框架

在日常溝通中,如何讓對方快速get到我們的真實意圖,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和歧義,同樣至關重要,GARS框架就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選擇。

該框架包括:目標(Goal)、行動(Action)、結果(Result)和掛鉤(So that you can,引申爲“掛鉤上面情況該如何應對”):

目標層次,主要明確本次溝通的核心方向,讓對方快速瞭解,雙向奔赴。

行動層次,主要闡述爲實現目標所採取的具體行動。

結果層次,則是展示通過這些行動所達到的具體成果,最好用數據來呈現,更有說服力。

掛鉤層次,就是要針對結果提出下一步的調整方向或改進措施,體現對工作或事件的前瞻性思考。

舉個例子,HR負責人在和技術部負責人,就技術部崗位招聘情況進行溝通,就可以採用GARS框架:

G:技術部需招聘算法工程師10人,目前已經成功招到6人,完成了總體目標的60%。

A:由於技術部對招聘人員的要求較高,目的我們的招聘渠道,採用了獵頭推薦和招聘網站相結合的方式,以前者爲主,後者爲輔。

R:目前來看,獵頭渠道推薦的應聘者,更符合技術高要求,獵頭共推薦15人,錄用5人;網站招聘效果較差,共篩選簡歷80份,面試65人,錄用1人。

S:後續將進一步加強獵頭渠道的招聘,讓獵頭公司繼續加大推薦力度,同時和更多優秀獵頭公司,建立合作關係….

3. 說服技巧:擊穿心理閾值

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認爲“說服是你對別人產生影響的一種形式,它的目的是改變對方的信念或行爲。”

不難看出,說服是溝通的更高層次,它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觀念的改變和行爲的引導。

這裡分享一個說服技巧的公式:

說服= 自己說話有分量+ 擊穿對方心理閾值

1)說話有分量

如果你本身有老闆、高管的身份,那麼你的話自然會有分量;如果我們沒有那些身份光環,怎麼才能讓自己的話同樣具有分量呢?

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強準備”形成心理和信息優勢。

這種強準備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比如,深入研究相關問題,掌握全面的信息;再比如,收集最佳實踐,參考同行業成功案例或者其他部門的有效經驗,爲自己的建議增加可信度等,以達到“地位不夠,準備來湊”的效果。

以前做團隊主管時,領導突然塞進一個新項目,還告訴我要在1個月內完成。當時我團隊裡的人,手上都有飽和的工作,根本不可能按領導的預期完成。

但我沒有當面回絕他,而是回去把這個項目的工作量做了詳細分解,然後又將團隊人員每天工作情況做了一個量化梳理。

第二天帶着這些“功課”找領導談,很真誠地給了他兩個選擇:要麼給我添加人手,要麼推遲交付日期。

領導見我說的有理有據,都是實情而非推脫,就重新商定了一個新的deadline。

2)擊穿對方心理閾值

擊穿心理閾值的方法之一是“吹風”,也就是提前通過各種非正式的方式,讓對方預先了解信息。

比如,企業在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前,先找部分員工調研,瞭解他們的擔憂和期望,然後請專家進行講解,分析調整的必要性和好處,最後選擇一個部門進行試點,整個過程循序漸進,讓企業在正式宣佈改革時,員工的牴觸情緒降到最低。

慢熬則是在對方沒有被說服時,不放棄,持續挖掘對方不同意的原因,不斷優化既有方案,並進行持續溝通,通過不斷地博弈、試探,水滴石穿,慢慢瓦解對方的“防線”。

給領導安全感

談到領導,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胸有成竹,不怒自威。

這些只是表面,事實上領導和狗狗一樣,看着威武,其實心裡很缺乏安全感,整天琢磨着“交給你們的活,能不能按我說的辦好”、“你們看上去忙忙碌碌,到底是真忙還是做樣子”…這就要求下屬,要能適時主動地給予他們更多的安全感,讓他們儘可能“把心放在肚子裡”:

1. 跟領導保持積極的溝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事前請示、事中彙報、事後覆盤,形成有效溝通閉環。

事前請示

對於任何重大決策或工作部署,下屬都要先跟領導做好充分溝通。把相關背景、可行方案、潛在風險等彙報清楚,並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這樣不僅讓領導感覺到受重視,也能讓他產生下屬與自己同頻的踏實感。

事中彙報

在執行過程中,下屬要定期向領導彙報工作進展、遇到的困難等,及時溝通解決方案。讓領導感受到自己的“掌控力”,從而增強內心的安全感。

總結覆盤

無論工作成敗,都需要認真覆盤,及時向領導彙報相關結果。良性循環的工作溝通,不僅能讓領導全方位瞭解下屬工作,同時又可以通過覆盤,幫助領導提升決策力,讓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更有自信。

2. 讓領導的決定,成爲最正確的決定

馬雲事業上的忠實夥伴彭蕾曾說過:“他(馬雲)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我們最後有些可以消化,但是還有一部分經過他三次五次的堅持,我不一定完全認同,但我也還是會去做,而且會不折不扣地去做。並努力讓他的決定成爲最正確的決定。”

試問,擁有這種覺悟的下屬,哪個老闆不想來一打?

當然,並不是說我們要毫無作爲地無腦盲從領導的所有安排,而是在決策過程中充分表達自己想法的前提下,如果仍與領導存在分歧,這時我們就要放下個人意見,踏踏實實按領導的決策執行,做到政出一門、令行禁止,絕不能再有“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的想法。這是職場人最起碼的職業道德和操守。

3. 善於補位

現實中領導的工作壓力往往很大,他們需要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協調各種不同的關係。

這就需要身邊有一位能及時補位的左右手。

一個善於補位的下屬,可以有效分擔領導的壓力,讓領導專注於更有價值的戰略決策和全局掌控上。

當然,主動補位並非簡單的邀功、搶活,而是要根據領導的需求和團隊的實際情況,主動承擔責任,完成一些領導力所不及的任務。

這也要求下屬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高度的責任心、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領導有參與感

養過狗的朋友都知道,狗狗很喜歡跟人膩在一起,一旦讓它獨處,它就會顯得很落寞。

同樣,貌似威嚴的領導,其實也不喜歡被下屬“拒之千里之外”,或在辦公室裡被“架空”。相反,他們更喜歡和員工“打成一片”,在下屬的工作中有“存在感”。

1. 拉領導“下水”:承諾一致原理

心理學中有一個“承諾一致原理”,是指人們一旦做出某種承諾,就會傾向於保持與承諾一致的行爲。

“認知不協調”是心理學中的另一個概念,是說當一個人持有兩個或多個相互矛盾的信念、態度或行爲時所產生的心理不適或緊張狀態。

爲了減少這種不協調感,人們往往會採取一些行動,比如改變自己的信念、態度或行爲,以使它們保持一致。

“拉領導下水”參與到下屬工作中的核心策略,就是巧妙地運用這兩個原理,讓領導在項目早期階段就做出承諾,並逐步增加其參與度。

隨着對項目的投入越來越多,當領導們有改變立場或產生懈怠之際,就會產生“認知不協調”,倒逼自己調整態度,回到“承諾一致”的道路上來。

換句話說,拉領導下水的“套路”,對項目(工作)的完成,贏得更多資源和支持,有很大的好處。

2. 給領導“安排”工作,讓他更接地氣

除了拉領導下水,還要想辦法給他們“安排”一些接地氣的工作,讓他們聽到一線的炮聲。

亞馬遜就有這樣一個規定,每位新入職的管理人員,都必須去客服中心,體驗一天“客戶連接”的工作。在這一天裡,管理人員要接聽客戶電話、傾聽客戶反饋等。

現實職場中,許多領導由於工作繁忙,往往只能從宏觀層面把握工作方向,對一線實際情況瞭解不足,導致決策脫離實際,甚至與實際情況相悖。讓領導親身參與到一線,有利於他們瞭解實情,做出更貼近現實、更有效的決策。對領導和公司都大有裨益。

管理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說過:“管理的根本問題,在於管理者對人性的認識,它是一切管理策略和方法的基礎。”

換句話說,管理最大的挑戰不是管人,而是管理人性。

不管是向下管理,還是向上管理,都是如此。

在職場中,多一些理解尊重、換位思考、感同身受,也許能讓我們的管理工作,變得更容易更絲滑,各位可以試試。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技術領導力,作者:Mr.K 編輯: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