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內心探索自我,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

精神分析學說,由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在醫療實踐中創立起來。在精神分析領域,存在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特別注重對夢境進行分析、研究。

因爲通過分析夢境,可以直抵人的無意識層面,並且經由理解夢境的無意識含義,走向人的內心世界探尋真實的自我。

畢竟,向內心探索自我,這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

精神分析實踐者、精神分析行知學派成員戴軍,致力於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讀弗洛伊德的理論。他在《自我的探尋》這本書中,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對弗洛伊德的代表作《自我與本我》進行了發散性解讀。

作爲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對人的內心世界隱藏的秘密,有着極爲深刻的洞見。他的代表作《自我與本我》對人的心理及其活動,進行了革命性的描述。

然而,對於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而言,《自我與本我》雖然內容深刻,可是讀起來卻感覺有些晦澀難懂。戴軍創作的這本《自我的探尋》就像是導讀,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我與本我》,進而走向精神分析學的大門,嘗試向自己的內心世界探索。

戴軍在《自我的探尋》一書中,首先從無意識被發現開始講起,經由講解心理結構,進而引入自我探尋的過程以及如何進行自我重建。

一位資深媒體人向作者談起自己近來的心理狀況,說自己在工作過程中經常出現筆誤和口誤。比如,把“湖北”誤寫成“湖南”,雖然及時發現並糾正,但也讓這位資深媒體人十分有壓力。再比如,他還經常把“你”說成“我”。

本書作者戴軍便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對這位媒體人的心理狀況進行了一番分析:湖南是他實現新聞夢想的地方,但是由於他人界中年,對於自己的職業產生了倦怠,因而時刻處於焦慮之中,時刻都在對個人身份進行重新思考。所以,他在無意識中就會把“湖北”寫成“湖南”,把“你”說成“我”。

當然,這位媒體人最初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直到戴軍做了這一番精神分析,他才找到了問題根源,並且整個人都變得通透起來。

戴軍通過這個案例,引導我們認識到精神分析的一大價值所在:對無意識進行洞察,進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弗洛伊德將人的心理意識世界分爲“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這樣三個部分。“無意識”正是我們通過夢境、筆誤、口誤等方式能夠看到表象的深層意識。只是,我們往往很容易忽略它。或者說,我們並不具備通過夢境、筆誤等分析“無意識”的能力,因而,我們經常處於一種撕裂又擰巴的狀態之中。

戴軍創作的這本《自我的探尋》,其重大意義就在於,幫助許多渴望瞭解心理學的非心理學專業讀者,先從最爲基礎的知識入手,然後循序漸進地掌握意識結構模型和心靈解剖模型方面的常識。

在弗洛伊德看來,只有無意識世界,纔是一個更爲本質的世界。因爲它保留了心靈的古老結構,並且充滿了被我們壓抑下去的慾望。

正因如此,我們要想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難題,從撕裂、擰巴的狀態中走出來,就必須學會對無意識進行分析。

對於毫無心理學基礎知識的讀者來說,對無意識進行分析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戴軍卻以恰如其分的案例和平白易懂的文字,帶領我們共同瞭解精神分析的全過程。誠然,我們不可能像專業的心理分析師那樣,通過剖析夢境、分析筆誤等來找到問題出口。但是,跟隨戴軍共同探尋自我內心世界的這個過程,確實讓我們獲益頗多。

尤爲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作者戴軍在書中還分析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並對兩種不同的自我轉化方式進行了比較。這樣一來,讀者就能夠更加清晰而深刻地瞭解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

對於自我內心世界的探尋,是我們這一生的必修課,是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的重要使命。我們通過向內心深處探索,總能挖掘出深埋在無意識中的“秘密”,看到心理上存在的癥結,從而成爲自己的指路人和療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