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建設重在提質增效

近期,各地積極抓好項目建設,推動項目早開工、早建設、早達效。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已安排超3000億元支持2025年第三批“兩重”建設項目。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在加快推進項目建設進度的同時,更要注重提質增效,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爲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堅實支撐。

因地制宜投新投綠,發揮項目建設的長遠帶動效應。項目建設既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也是經濟結構轉型的“助推器”。各地在依靠項目建設擴投資、穩增長的同時,也要注重發揮其調結構、促轉型的作用。要順應經濟結構轉型趨勢,在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領域重點佈局、着重發力,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爲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同時,也要避免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這就要求各地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實際需求,圍繞重點領域補短板、強弱項、惠民生。

加力打通民企參與項目建設堵點,持續釋放民間資本活力。民營企業參與項目建設,既有利於形成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新型投融資模式,也有利於糾偏“重建設輕運營”的傾向,推動項目長期健康運轉。一方面,制定面向民間資本的投資項目清單,提供項目申報方式、回報機制、預期收益水平、停緩建項目處置方式等關鍵信息,促進項目信息透明公開,讓民營資本想投、願投。另一方面,持續暢通民間資本對接渠道,進一步細化融資支持、產權保護等配套政策,加大協調服務和要素保障力度,在項目推介對接、前期工作和報建審批等方面提供規範、高效、便利的服務,讓民間資本能投、快投。

前瞻謀劃、持續跟進,推動項目建設全生命週期管理。重點項目建設規模大、投資大、週期長,加強系統謀劃、長期管理,才能推動項目從藍圖變爲現實。要加強項目建設梯次管理,充實重大項目儲備庫,確保重大項目建設接續有力。做好用工、用電、用地、用氣等生產要素保障,確保在建項目平穩有序推進,實物工作量加快形成。同時,盯住關鍵指標加強監督,針對工程質量、資金撥付使用、工程設施管護等方面的問題,建立健全堵點、難點的破解機制,確保項目幹一個成一個。(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