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樹皮變黃金 興大研發讓它變綠建材

中興大學森林系研發團隊耗時2年,成功以香蕉假莖中的短纖維爲原料開發出環保發泡材料。(馮惠宜攝)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教授陳奕君指導、學生董浩悅等人組成的「綠屋藏蕉」團隊,成功以香蕉假莖廢棄物研發出兼具隔熱效果與較佳回收性質的環保發泡材料。(馮惠宜攝)

別再說「失戀吃香蕉皮了!」根據統計,臺灣香蕉年產量達30萬公噸,而香蕉假莖(樹皮)等廢棄物高達100萬公噸,中興大學森林系研發團隊耗時2年,成功以假莖中的短纖維爲原料開發出可應用於綠色建築材料領域的環保發泡材料,研發成果已有廠商有意引進取代石化原料製成服飾的PU皮使用。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教授陳奕君指導、學生董浩悅、蔡惠心組成的「綠屋藏蕉」團隊,鎖定香蕉收成後產生的假莖廢棄物,成功研發出兼具隔熱效果與較佳回收性質的環保發泡材料,有助於資源循環再利用與淨零排放目標,日前榮獲環境部與教育部聯合主辦的綠色化學創意競賽大專組金獎。

陳奕君說,臺灣水果中香蕉產出的廢棄物名列前茅,平均1噸香蕉會產生3噸假莖,過去多半被丟棄或焚燒,不只浪費還可能造成蟲害與污染。董浩悅指出,由於實驗室的專長是生質高分子研究,因此以液化技術將短纖維轉化爲生質多元醇,進一步製成PU發泡體,開啓一條從農業廢棄物到綠色建材的全新路徑。

這種以香蕉纖維製成的發泡材料(BPU)不僅隔熱效果佳,熱傳導係數僅爲0.035~0.036 W/mK,相較傳統PU材料更具優勢,且質地柔軟,方便運輸及應用,還可兼具防撞功能。蔡惠心表示,這項材料未來不只應用於建築,也希望能發展爲無土介質,用在進出口花卉的包裝與運輸中。

陳奕君表示,根據統計全球PU發泡材料每年商機達720億美金,過去都以石化原料製作,如能將此項研發運用在相關產品製造,不但符合淨零減碳,也具商業競爭力,已有化織業者有意拿來做人工PU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