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風情/昔日緩衝區 今次變前線
中美關稅戰近日有傳互開條件,準備開談,但從香港角度看,事情沒那麼簡單,要關注的是風險外溢,大陸治港機構有新要求,香港要由長期扮演的緩衝區,走向鬥爭前線。
香港長期扮演着中國大陸與外部世界的門戶、窗口角色,大陸改革開放後更多提的是橋樑,當發生衝突或經濟危機時,香港作爲自由港和特別關稅區,還發揮緩衝區的作用。在上一輪中美貿易戰,香港當然也遭池魚之殃,雖值香港社會動盪,多少也發揮了緩衝區作用。
這次香港本地政商兩界本來還想有所作爲,繼續扮演緩衝區角色,但這些念頭和動作都被叫停,源起於相互關聯的三個講話。首先一個是大陸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十五日在香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視像致辭,發炮「無論是關稅戰、貿易戰還是其他什麼戰,我們更加沒什麼好怕的,天塌不下來。如果以爲向美國獻媚、向美國跪低、向美國求饒,就能夠換來和平、換來尊重、換來發展,那是極其幼稚的」。他又指在香港「媚美、恐美、崇美、幻美者有之」,說香港應「面對美國等外部勢力的遏制打壓、威逼利誘,不屈不撓、堅決鬥爭」。
大陸駐港中聯辦其後發出新聞稿,引中聯辦主任鄭雁雄的話,稱夏寶龍致辭是一篇香港角度展開對美鬥爭的戰鬥檄文,新聞稿中十八次提到「鬥爭」,要求「武裝勇於戰鬥的鬥爭精神,提高善戰能勝的鬥爭本領,喚起香港社會對過去一些人親英怕美情結的深入反思,堅定對美鬥爭的必勝信心,堅定地與國家站在一起,並明確香港鬥爭的職責任務。」
第三位就是香港特首李家超,在香港政府總部舉辦就「團結應對美國濫施關稅交流意見」的專題座談會,出席者包括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他提出香港「已決定向世貿組織針對美國提出申訴,捍衛合法權益,政府會凝聚一切力量,與霸凌主義鬥爭,愈戰愈勇,全力維護香港繁榮」。
這些講話的即時反應,是香港總商會原定二十四日訪美,其成員上午還說行程不變,下午就改口說中美經貿環境波動,政策不確定性高,總商會決定延後訪美行程。香港新民黨亦表示,原先籌劃訪問美國,現決定延至更平靜的時機。香港國泰航空要舉辦達拉斯首航活動,美國的活動會繼續,但原定當日在香港的慶祝儀式取消。
團體和政黨早前決定訪美,還一度說要約見美國議員及官員,結果扮演傳統緩衝角色的想法做法被叫停,現在要轉向鬥爭,甚至「火力全開、痛快淋漓」,但怎麼個鬥法,還未見有大陸方面要求的「實際行動」。現階段看只是就香港作爲自由港,在「對等關稅」上的爭持;及可能因「中概迴歸」,掀動香港接收安排等,其他如香港郵政停收寄美平郵包裹,多屬應戰之舉,除非關稅戰大面積外溢到外交、政治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