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工藝課】存放生命美好經驗的檳榔葉鞘盒
林駿逸負責拿鞘作品製作。
文字 吳櫂暄/攝影 林育全/照片提供 拿鞘
每片檳榔葉鞘都有獨一無二的紋理。
採訪當日一早,劉大衛與林駿逸倆人揹着今日準備送貨的產品,出現在位於臺北潮州街的「CHUZI 築子」工作室。店鋪兼工作室的空間,販售各式工藝選品。陳設桌的一區擺放有拿鞘的作品:大大小小,方正平整的鞘盒子與鞘器皿,還有以傳統編織工法混搭皮革的鞘卡套。築子的負責人楊築鈞與拿鞘兩位設計師是認識數年的朋友,這裡也是拿鞘寄賣商品的選物店之一。
「職務分配來說,我通常負責對外相關的工作內容,像是粉絲專頁推廣、展覽規劃與執行、業務接洽,以及葉鞘收集與前期作業。」劉大衛說明彼此分工:「駿逸則專注工藝,包括各式作品製作,或是展覽協助與其他支援。」
夏天曬出來的鞘器皿會有一股香氣,太陽混合葉材的味道。
提起拿鞘以檳榔葉鞘作爲創作重點、賣點的緣起,擁有策展人身分的劉大衛說,大約十年前,因部落相關素材的策展工作,接觸了檳榔葉鞘。檳榔葉鞘是中南部或花蓮地區普遍常見的葉材,但當時還沒有工藝師或工作坊研發相關產品,讓他覺得這是適合創業的材質首選──還沒人做,就代表有全新機會與亮點,儘管研發前期必須冒着拓荒的風險。幸運的是,決定開啓拿鞘品牌的那年,劉大衛收到了一份助力:「我們參加原住民族委員會舉辦的競賽,拿到創業獎金!」
築子以一半工作室一半店鋪爲概念,真實呈現手工藝創作的現場。
楊築鈞是創作者,也經營築子販售工藝品。
讓世界懂得檳榔葉鞘之美
部落傳統工藝中,存在相當多已被開發成產品的素材,如月桃、構樹、藤、苧麻等。對拿鞘的倆人來說,使用檳榔葉鞘創作,就像是走在一條前人尚未熟悉的路。驚喜時有,但困難也是。半天高的檳榔樹,不易攀爬取得葉鞘素材,生長中的纖維也可能尚未穩定,他們通常會採用自行掉落在地的葉鞘,其乾燥程度也較利於後續風乾、加工。「其實也爲了符合我們的核心概念,希望順着葉鞘自然掉落的節奏來蒐集,比較接近我們創作的材料觀。」
泰雅族的劉大衛(左)與阿美族的林駿逸,共同創立拿鞘將滿十年。
順着檳榔葉鞘自然掉落的節奏蒐集葉材,是拿鞘心中的材料觀。
一開始,撿拾採集的工作委由部落族人協助,直到大疫過後,商品能見度與訂量需求升高,爲求品質也爲了便利,除了請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的族人協助,他們也會自行採集。每年七月到十月是檳榔的落葉季,倆人會騎着摩托車在鳳林、光復、瑞穗一帶,尋找合適的檳榔園。他們笑說:「老人家看到都會問我們在幹麼!當然我們也會問地主是不是能撿?」他們用以創作的主要部位,是包覆檳榔樹的那片鞘葉。
於早上七點出門撿拾檳榔葉鞘,至十點左右可蒐集到約一座小丘的量。
全手工製作檳榔葉鞘作品,勢必須經歷許多嘗試與挫敗,才能摸透材料特性。「檳榔葉鞘的纖維短,硬卻脆弱,敲打就會裂開,跟我們以前熟悉的其他葉材特性完全不同。」劉大衛以手上鞘器皿爲我們簡易解說──製作前,檳榔葉鞘需先泡水六至八小時,等葉鞘纖維鬆開後,再裁切成需求尺寸。接着,壓斷凹折處的纖維,以竹籤固定成預想形狀,確定定位點後打洞,用裁剩的葉鞘長條邊料作爲穿繩固定,定型、風乾後,鞘盒子便如是完成。
除了盒子,拿鞘還有其他商品,比如說鞘畫。劉大衛說自然鞘畫大多是客訂製作,到花蓮的工作室有機會可以現場看到,而在二○一五年獲德國紅點概念獎的「小南島之光」燈具,則因疫情後鐵件價格翻漲,近乎停產。
榮獲二○一五年德國紅點概念獎的「小南島之光」,可說是打開拿鞘品牌的一盞燈。
自然鞘畫藉片狀式拼貼,以直向與縱向的紋理編織而成。
檳榔葉鞘與竹交會的情誼
有時劉大衛挺羨慕竹編設計師楊築鈞,竹子可以彎折跟編織,做到檳榔葉鞘做不到的設計,不過在發現檳榔葉鞘的特性後,也覺得每個葉材都有不同面向跟可發展的方式,拓展出專屬自己的一條路。
倆人第一次跟楊築鈞碰面,是二○二一年新光三越的「工藝之夢╳儀式生活節」巡迴展,彼此是展覽中主要使用自然素材的兩個品牌。「她是個性可愛、浪漫天真的人。」從築子的作品,劉大衛感受到,在她心中對於土地、材料、技法與傳承老師的信任,有一份柔軟的堅定之感。
楊築鈞接觸竹編,是因爲「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老師邱錦緞開設的竹編課程─從劈竹作素材,到編制小提籃全都要練,基底紮實。後續成立了築子,「我想要傳達的是,『需要什麼就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來』這樣的生活方式。」竹編建立在一定規律之上,讓她在探求材料極限、竹編造型的工藝鑽研中深受吸引。
竹編工藝還有一項重要元素:修復。「我想要讓物件持續的活下去。」楊築鈞表示,買新東西太容易,以至於造成環境的負擔,甚至是情感的流失。「物跟人一樣都需要被珍惜,也需要在受傷之後,可以被一雙溫暖的手接住,重新編織。」
以竹篾製作臺灣傳統童玩竹青蛙。
以竹篾製作臺灣傳統童玩竹青蛙。
楊築鈞的「四海波籃」,因在製作的過程當中打四個結,有波浪形狀而得名。
製作鞘器皿時使用的工具不多,全靠手藝與美感。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