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排行榜”不是流量提款機
給活人建網墓、設置“香火排行榜”攬財……隨着網絡祭掃方式興起,該領域審覈機制缺失、誘導用戶消費等問題逐漸涌現,引發社會關注。(4月5日《法治日報》)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網絡祭掃爲人們跨越時空的追思提供了便利,成爲傳統祭掃方式的有益補充,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綠色、文明祭掃理念的普及。然而,給活人建網墓、設置“香火排行榜”攬財,網絡祭掃變得肆無忌憚,嚴重污染了網絡祭掃這片本應純淨的空間。
所謂“香火排行榜”,是指一些網絡祭掃平臺依據用戶購買虛擬祭品的花費、數量等因素,對祭掃者進行排名。用戶消費金額越高,逝者的“香火值”就越高,排名也就越靠前。這種做法將金錢與對先人的緬懷強行掛鉤,把莊重肅穆的祭掃活動變成了一場充滿銅臭氣息的商業鬧劇。如此一來,一方面催生了無聊的攀比之風;另一方面,完全背離了清明祭掃的初衷。清明祭掃,核心在於情感的傳遞,無關金錢多寡。而“香火排行榜”卻赤裸裸地以金錢衡量孝心與敬意,甚至帶有道德綁架的意味,彷彿不上榜或是排名靠後就是不孝。這更是一種雪上加霜的行徑,失去親人本就令人悲痛萬分,人們選擇網絡祭掃尋求心靈慰藉時,卻被迫陷入金錢攀比,無疑是在他們尚未癒合的傷口上撒鹽,加重了情感負擔,讓本應純粹的追思之情變得沉重壓抑。
事實上,“香火排行榜”早已被禁止,且涉嫌違法。平臺設置“香火排行榜”誘導充值、銷售虛擬高價祭品或捆綁服務,則可能涉嫌違反價格法中關於“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的規定。若定價顯著高於市場合理範圍,市場監管部門可對平臺進行約談、責令整改或沒收違法所得。若平臺通過“排行榜”製造攀比心理,誘導用戶非理性充值,可能被認定爲“利用技術手段侵害消費者知情權或公平交易權”,需承擔退款、賠償等責任。
要杜絕“香火排行榜”這類亂象,一方面,監管部門需進一步明確網絡祭掃平臺的運營規範與法律責任,加大對誘導消費、虛假宣傳等違規行爲的懲處力度,以強有力的監管形成震懾。另一方面,平臺自身要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徹底取消“香火排行榜”。此外,廣大消費者也要提高辨別能力,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自覺抵制不良平臺的誘導,用實際行動讓違規平臺失去生存土壤。
清明的莊重神聖不容商業利益玷污。要徹底摒棄“香火排行榜”這一流量提款機,斬斷逐利黑手,讓網絡祭掃迴歸純粹,成爲傳承文化、寄託情感的純淨空間。 王軍榮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