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給子孫造點福!陸懸崖造林隊黃河生態脆弱區種下萬畝綠蔭

陸懸崖造林隊在黃河生態脆弱區種下萬畝綠蔭。圖爲今年6月18日懸崖造林隊成員給黃河西岸的樹苗澆水。(新華社)

陸懸崖造林隊在黃河生態脆弱區種下萬畝綠蔭。圖爲今年6月18日郝雷(前)與隊長王永紅提水上山。(新華社)

陸懸崖造林隊在黃河生態脆弱區種下萬畝綠蔭。圖爲今年6月18日宜川縣黃河西岸新貌。(新華社)

新華社報導,正是護林關鍵期,活躍在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的「懸崖造林隊」最近特別忙。

黃河西岸,一處斜坡近百米高,坡度近50度,土質鬆軟。隊員郝雷拎起鋤頭,下到斜坡中間地帶,給一棵棵蒼翠白皮松掏土、堆坑。另一邊,同伴接好水管,擰開閥門,一股股清流從停在坡頂拉水車,沿着20多米管道,滲進樹苗根部。郝雷說,「今年陝北雨少天旱,我們得多澆幾次水,爭取讓每棵樹都能活下來。」

「懸崖造林隊」成立於2012年,當時宜川縣要攻克懸崖造林難題,原有造林隊長王永紅主動請纓。「從2004年開始,持續在宜川北部旱原上種樹,眼看黃河邊的山都綠了,只有懸崖上還光禿禿,很刺眼。」王永紅說,作爲宜川人,想法很簡單,只要能讓懸崖綠起來,讓家鄉更美一點,再困難也要幹。

新華社報導,36歲郝雷入隊超過10年,是植樹造林隊骨幹成員之一。上次受訪,還是2023年春季。「兩年多來,『懸崖造林隊』在宜川又種了4000多畝林地,其中1000多畝在黃河西岸。」郝雷說。

黃河沿岸很多懸崖直上直下,上去也站不穩。跟着王永紅,郝雷和隊員「吊繩種樹」。郝雷常主動攬活,身背樹苗,腰間拴繩,吊在懸崖朝崖壁揮動鋤頭,刨坑種樹。

爲了安全,需用大錘在崖頂打下至少1.5米深鋼釺,將安全繩一頭拴在鋼釺。郝雷指着黃河西岸一處垂直高度近兩百米懸崖說:「像那種地方,被吊着下去心裡肯定有些害怕,但次數多了,大家也就習慣了。」

很多懸崖上土層稀薄,刨不出深坑,一米多高樹苗直接種下去,很難存活。懸崖造林隊探索出「累坑客土造林法」。「沒有土,背土上山,再從崖頂用繩子吊下去;沒有坑,在懸崖上就地取材,把石塊砸碎累成石坑。」郝雷說。

沿着宜川縣黃河西岸走,「懸崖造林隊」累下的石坑隨處可見,坑裡樹苗滿身碧綠。「想要成活率高,石坑必須足夠大。」郝雷說,「坑越大,需要填的土就越多。種一棵樹,平均要往懸崖下吊10個麪粉袋裝土。一旦崖頂缺土,就一袋一袋往上背。」

靠着「吊鋼索」,連續13年懸崖造林隊在黃河西岸懸崖、陡坡等水土極易流失生態脆弱區,累計種下一萬多畝林地。「綜合運用多項抗旱技術,造林整體成活率在90%以上,有效提高黃河沿岸生態脆弱區可綠化面積。」宜川縣林業局副局長袁國榮說。

「小時候,黃河邊懸崖、陡坡上都光禿禿的,看着很荒涼。通過努力,現在綠樹成蔭,心裡美滋滋。」「90後」隊員劉延濤說。

如今,隊員王江紅考取無人機駕駛證,飛一次可以運送五六十棵樹苗,大大提高造林效率。「只要還有一寸荒山,就會一年一年種下去。」郝雷說,「不圖別的,就是想讓家鄉山更青、水更綠,想給子孫後代造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