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證監會重拳整治打新高槓杆,打新規則大洗牌,百倍槓桿將成歷史
財聯社3月21日訊(記者 王晨)3月20日晚間,香港證監會一紙通函直指IPO認購及融資亂象,將持牌機構的打新槓桿上限從“百倍狂歡”壓縮至最高10倍,並要求落實五大關鍵措施。新規背後,是監管層對市場過度槓桿化的深度擔憂,以及一場從“狂熱”迴歸“理性”的行業整頓。
香港證監會此次發佈《致持牌法團的通函——有關首次公開招股認購及融資服務》,可謂直擊要害,主要針對IPO認購及融資中的三大核心風險——客戶槓桿失控、資金管理混亂、身份審覈鬆散。
新規下投資者參與打新需預付至少10%資金,槓桿上限鎖定10倍,且資質不足者連10倍資格都可能被剝奪;認購資金須獨立存放並快速退款,身份審覈全面升級;券商更需嚴審自身財務能力和客戶信用,杜絕“熱銷代風控”現象。
此外,免息孖展徹底退場,券商只能憑真金白銀提供融資,行業“注水競爭”畫上句號。
市場格局面臨洗牌,普通投資者“投機取巧”空間被擠壓,甲尾、乙組部分靠貸款打新的高槓杆玩家被迫退場,甲組乙組中籤率將發生變化;而大券商憑藉資金實力或成贏家,中小機構生存空間遭擠壓。回顧近年,蜜雪冰城、草姬集團等新股千倍認購盛況背後,隱藏的是過度槓桿化風險,新規後港股打新市場將更健康、穩定、理性。
新規核心:五大措施封堵漏洞
新規要求持牌法團落實以下措施:
一是打新槓桿最高10倍,預付10%成硬指標。新規明確規定,投資者參與IPO融資時需預付至少認購金額的10%,槓桿上限被鎖定爲10倍。這意味着此前動輒百倍甚至200倍的“瘋狂槓桿”徹底成爲歷史,給瘋狂的打新市場踩下了“急剎車”。未來,券商若想提供10倍槓桿,還需對客戶進行嚴格評級,資質不足者連10倍資格都可能被剝奪。
二是財務風險管理升級,杜絕“熱銷代風控”。持牌機構被要求建立更嚴格的財務和信用審查流程,以前那種只盯着IPO股票認購額或預期認購率,卻忽視自身財政能力和流動資金、以及客戶信用狀況的做法行不通了。必要時,還得讓投資者多掏腰包,收取高於認購金額10%的認購資金。
三是資金隔離+快速退款,避免挪用風險。投資者的認購資金必須存入獨立銀行賬戶,進行嚴格的資金隔離以保障投資者的資金安全。若投資者未中籤,資金需在一個營業日內退還至投資者賬戶或繼續獨立存放於銀行賬戶,避免挪用風險。
四是FINI平臺身份驗證“加碼”,一人多戶遭遏制。持牌機構需優先使用香港身份證或護照覈實客戶身份,並保留完整稽查記錄。如投資者的身份證明存在疑問,需採取額外的核實程序。此舉旨在遏制“一人多戶”重複認購的灰色操作。
五是速動資金“透明化”,免息孖展成過去式。根據《財政資源規則》,券商必須按實際資金情況上報孖展額度,這意味着,以後孖展不能再“注水”上報,只能靠自有資金和銀行資金來提供孖展額度。以前那種免息孖展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孖展收息將成爲常態。
新規直指港股IPO三大亂象
新規的出臺,源於香港證監會在業務檢視中發現的三大核心問題:
一是信貸監控形同虛設,部分券商在提供IPO融資時,僅以新股熱度設定信貸額度,完全忽視客戶財務能力,導致信貸限額常常遠超客戶的承受能力。而且,很多槓桿比率的設定毫無依據,客戶很容易過度借貸。一旦市場波動,客戶還不上錢,持牌法團也難逃其咎。
二是資金安排“空手套白狼”。少數機構對未繳足資金的認購指示,收取的預付認購資金極低,還過度依賴公司資金或信貸額度來滿足預設資金要求。這就像拆東牆補西牆,公司財務壓力巨大。尤其是在預設資金確認和銀行結算釋放剩餘資金的兩天裡,公司財務狀況就像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出大問題。
三是認購資金處理混亂成常態。檢視發現,多家機構未將客戶資金獨立存放。還有些持牌法團收到該退還客戶的款項後,也不及時存入獨立賬戶。客戶的錢就像“糊塗賬”,資金安全缺少保障。
新規落地,港股打新市場“幾家歡喜幾家愁”
新規落地,港股打新市場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對普通投資者來說,一方面,一人多戶打新被嚴打,那些想靠多個賬戶“投機取巧”的投資者美夢破碎。另一方面,融資槓桿回到FINI系統上線前,市場格局大變。
以前,在高槓杆誘惑下,投資者拿着一兩萬就能衝進甲尾、乙組。像蜜雪冰城打新時,乙組競爭慘烈,八位數認購額卻只能中一兩手,乙頭中籤率僅30%。但新規實施後,10倍槓桿限制讓甲尾和乙組競爭降溫。大資金中籤率將提高,不少高槓杆投資者只能退回一手和小甲。甲組人數增加,小資金段投資者變多,一手中籤率可能會略有下降,投資者打新策略得重新調整。
從市場整體來看,近期港股IPO市場異常火爆,券商爲攬客,不僅給出百倍槓桿,還提供零利息優惠,導致認購金額飆升,千倍認購屢見不鮮。2024年有12只新股認購倍數超100倍,草姬集團高達1216倍;2025年布魯可和蜜雪冰城認購倍數超1000倍。
但這種繁榮背後隱藏着巨大風險。打新股虧損的情況並不少見,2024年港股70只新股發行,上市首日破發24只,佔比34.3%;到年底收盤,破發38只,佔比54.3%。高槓杆就像雙刃劍,放大收益的同時也放大風險。股價一旦暴跌,投資者賬戶可能資不抵債,券商也會遭殃。新規出臺後,市場將逐漸迴歸理性,過度槓桿化得到遏制,投資者也會更加謹慎。
回顧香港新股發行制度改革,2023年11月推行的FINI制度,本意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減少資金佔用和凍結。但券商在競爭壓力下,紛紛推出零利率打新,不斷放大槓桿。投資者爲提高中籤率,都涌向高槓杆券商。加上放大槓桿成本低,大家哪怕面對普通標的,也不得不加槓桿。新規落地後,將影響香港券商競爭格局,業內人士稱,這利好大券商,而壓縮小券商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