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佔中三子陳健民 入獄前特地赴臺考察政治犯監獄

國家人權博物館昨舉辦《突破封鎖線 戰後黑名單特展》第三場系列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陳健民(左)與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與談。圖/國家人權館提供

「佔中三子」之一、社會學者陳健民,雨傘運動被判刑16個月。入獄前,他特別訪臺參觀兩次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一次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爲的是考察臺灣政治犯的監獄,觀察囚室的大小、窗戶的高度和尺寸、放封的地方,爲自己的牢獄生涯提前準備。昨天他和同樣定居臺灣的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對談,和聽衆分享曾爲理念入獄與「被失蹤」的經歷。

國家人權博物館昨舉辦《突破封鎖線 戰後黑名單特展》第三場系列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陳健民與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與談。陳健民座談會開場時表示,鮮少有人知道他在雨傘運動被判刑16個月入獄前,曾特地來過兩次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一次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專程去看臺灣政治犯的監獄,觀察囚室的大小、窗戶的高度和尺寸、放封的地方,爲自己的牢獄生涯提前準備。

他指出,監獄是一個折磨身心摧毀意志的場所,入獄後,他被戴上手銬,感覺「好像動物」,牢中食物「每日只吃同一款早餐,晚餐像嘔吐物」,難以下嚥,牢房裡總是冬冷夏熱,衛生與環境清潔令人不敢恭維。

「我希望自己坐牢坐得好─所謂坐得好,就是不要被摧毀,這也是一種抗爭。」陳健民決定在獄中找有意義的事去做。他重執教鞭、教囚友英文。囚友眼中最關注的是食物,陳健民便教他們不同食材、食物的英文,讓他們看到出獄後的希望。

出獄後陳健民觀察,認爲香港已然變成一個大監獄,活在其中的人浮躁不安、懷憂喪志,和他在獄中遇見的獄友並無兩樣。他感慨香港曾經是高度自由的地方,反送中運動之後,香港人的自由遭國家權力侵奪,面臨一個發表任何言論、都可能被逮捕的困境。

林榮基則回憶,80至90年代的香港,是充滿活力的城市。當時的香港有點像今日的臺灣,社會自由度高,經濟發展穩健。他觀察認爲,許多臺灣人對臺灣缺乏身分認同,並認爲最主要問題就在於「文化」,而文化又奠定一個人的身分認同。既然臺灣和中國文化不可能完全切割,那麼臺灣首要之務就是理解中國文化的本質,一旦瞭解,就比較不會受到對岸的滲透影響。

陳健民以林獻堂和陳寅恪兩位歷史人物爲例。林獻堂耗盡一生爲臺灣的民主奮鬥,卻寧願飄泊東灜、客死他鄉;而陳寅恪拒絕隨國民黨政府東渡臺灣,寧願留下「與華夏文化共浮沉」,卻在多次政治運動遭受凌辱。他們究竟是怎樣的心情之下做出這樣的決定?「留下或離去,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但擁有核心價值與立場,就是反抗,不被摧毀,就是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