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郵政硬剛美國!暫停寄美包裹服務直擊關稅霸凌

2025年4月16日,香港郵政一紙公告震動國際物流圈——即日起暫停所有寄往美國的貨品郵遞服務。這一“硬核”操作,是對美國單方面取消香港小額包裹免稅政策、加徵高額關稅的強力反制。這場由關稅引發的“物流地震”,不僅暴露了美式貿易霸凌的蠻橫,更折射出香港維護本地利益、捍衛自由貿易的堅定立場。

一、美方“關稅絞殺”:從免稅天堂到天價門檻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於4月8日宣佈,自5月2日起取消香港寄美包裹的“800美元以下免稅”政策,並對貨品徵收最高達25%的關稅。例如,一個價值50美元的包裹,關稅可能從0元飆升至15美元,疊加運費漲幅後總成本或暴漲300%。更甚者,美國還將從6月1日起將最低關稅從50美元提至150美元,直接切斷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間。

香港特區政府直指美方政策爲“霸凌無理、濫施關稅”,而香港郵政的暫停服務,正是以行動拒絕代收“不合理關稅”。數據顯示,2023年香港郵政處理的美向包裹超200萬件,其中70%爲個人物品,新政直接影響數十萬跨境消費者和中小商家。

二、香港郵政“斷腕式”反制:精準切斷物流鏈

面對美方施壓,香港郵政採取分階段“斷供”策略:

1. 平郵即時叫停:因海運週期長(30-45天),4月16日起全面暫停貨品平郵,已投遞未啓運的包裹自4月22日起啓動退件退款;

2. 空郵緩衝期:航空包裹服務保留11天緩衝期,4月27日正式停收,避免已發貨件陷入關稅糾紛;

3. 文件豁免:僅含合同、證書等文件的郵件不受影響,精準打擊商品流通領域。

這一策略既保護寄件人免於承擔高額關稅風險,又直擊美國本土消費痛點——香港輸美的電子產品、潮流商品等可能面臨斷供危機。

三、連鎖反應:全球供應鏈重構加速

香港的“暫停鍵”引發多重震盪:

- 中小商家生存戰:約35%香港跨境電商業者依賴郵政渠道,物流成本激增40%-60%迫使部分轉向東南亞市場;

- 替代渠道承壓:DHL、FedEx等商業快遞雖維持服務,但需預付關稅保證金,中小企業現金流雪上加霜;

- 灰色地帶滋生:社羣平臺涌現“拆分包裹”“低報價值”等攻略,但法律界警告此舉或觸發美國刑事調查;

- 國際反制升級:歐盟、加拿大已對美280億美元商品加稅,全球貿易“去美國化”供應鏈加速成型。

四、博弈背後:香港的“超級聯繫人”破局之道

儘管面臨關稅絞殺,香港仍依託“一國兩制”優勢探索破局路徑:

1. 物流模式創新:部分企業將30%庫存轉移至美國海外倉,規避關稅風險;

2. 政策遊說發力:香港總商會聯合52家企業向美方提交抗議信,要求保留小額免稅;

3. 技術賦能清關:區塊鏈關稅預付平臺試驗啓動,推動“一單到底”透明化通關。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李明指出,美方政策實爲“通過提高微觀交易成本重塑全球商品流動路徑”,而中國跨境電商的爆發式增長正加速這場博弈。

香港郵政的“暫停鍵”,不僅是貿易戰中的自衛反擊,更是一面鏡子——照見單邊主義的窮途末路,也映出多邊合作的時代必然。正如網友所言:“想卡脖子?香港用行動證明——沒門!”這場硬碰硬的較量,終將讓世界看清:霸權邏輯終被唾棄,唯有平等共贏方能照亮未來。

互動話題:關稅戰下,你還會選擇海淘美國商品嗎?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