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 | 舞動百年的大坑火龍
說到香港中秋盛事,一定要提大坑舞火龍。大坑位於香港島北部,走出天后地鐵站,繞過香港中央圖書館,喧鬧的車流漸漸變小,寧靜的街區出現在眼前。
始於1880年的大坑中秋舞火龍活動,已經有140餘年歷史。每年在中秋節前後的三個晚上,即農曆八月十四(迎月)、十五(賞月)、十六(送月),火龍都會在大坑小區內舞動巡遊,寓意保佑大家合境平安。在鑼鼓聲帶領下,近300人舞動着插上逾萬多枝線香的巨大火龍,穿梭大坑一帶的大街小巷,氣勢十足。
2011年6月,大坑中秋舞火龍活動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火龍緣起
大坑前臨海灣,灣後爲渣甸山和畢拿山,兩山之間有一條大水坑向北流入海,大坑因而得名。早在1841年香港開埠之前,已有人在大坑定居。
清朝初年,朝廷厲行海禁。到了康熙年間解除海禁以及其後的復界,大批客家人(以山地墾荒爲生)逐漸遷回沿海區域,亦開始遷入香港,大坑亦是著名的客家村。這些村民多以耕種和捕撈,以及爲途經香港的舟楫提供補給及打雜維生。
相傳於1880年中秋節前夕的颱風過後,大坑村裡出現一條大蟒蛇,被村民打死後蛇身不翼而飛,數日後村裡出現瘟疫,許多人死亡。其後有村民聲稱收到菩薩報夢,需用草扎一條龍,上面插滿香,於村內各處舞動,並燃放鞭炮,便可除疫。村民照此行事,果真奏效。後有分析稱,鞭炮內含硫磺白藥,加上香火煙薰,多少都有驅疫的效果。而進入農曆八月,颱風退去,瘟疫消失,因此村民利用中秋團圓的日子,以舞火龍答謝神明。無論如何,中秋舞火龍的傳統就這樣形成了,除了戰時及疫情期間曾停辦,140餘年間一直未曾間斷。
火龍的製作非常講究,大坑坊衆福利會的火龍組每年都統籌舞火龍之工作,下設龍頭、龍尾、龍身、龍珠、音樂及紗燈等小組分工負責。每年新紮作的火龍長67米,由龍頭、龍尾及31節龍身組成。龍頭及龍尾的骨架用藤枝屈成,龍身是一根粗2釐米的繩纜,下接竹竿,再用鐵線於藤架及繩纜上紮上一層厚厚的珍珠草。
火龍雙眼爲手電筒、鋸齒型龍牙以鐵片製成、龍舌是漆紅的鋼片、龍鬚則用約70釐米長的榕樹氣根紮成,而引領火龍的兩顆龍珠則是沙田柚,邊走邊轉動。巡遊活動進行時,整條龍身及龍珠均插上逾萬多枝45釐米長的長壽線香,點點火光在夜間閃爍舞動,非常壯觀。插滿長壽線香的龍頭重量接近45公斤,需由8至10位健兒接力交替舞動。
每年中秋前夕,大坑居民會在蓮花宮新造的火龍開光。第一晚是“迎月夜”,晚上七時左右,活動的相關人士一起來到大坑蓮花宮內參拜觀音,蓮花宮是位於大坑北端的一所兩進式廟宇,在早期未填海時居於海岸線旁,所供奉的觀音菩薩保佑區內漁民平安,在大坑村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屆時,龍頭也需要搬來,由火龍總指揮用客家話爲草龍開光。整個儀式不對公衆開放。
隨後一衆成員行至安庶庇街爲草龍插香,插滿整條龍需要一萬兩千支長壽香,其中龍頭的香最爲密集,約需二千支。接着是例行的簪花掛紅、點睛、剪綵和“起龍”的儀式。完成後,由幾十個穿着中式服裝的女童手提蓮花燈引領,整條火龍在大坑內各個街道巡遊表演。直至九時左右,火龍上的香燒近尾聲,工作人員便將這些未燒完的長壽香摘下送給兩旁觀看的街坊。在這個民俗裡,得到火龍身上的香,是將福氣帶回的意思。
接着,工作人員重新更換一輪龍香,火龍再次出動,於浣紗街來回起舞,分別做“火龍過橋”、“火龍纏雙柱”、“喜結龍團”(俗稱打龍餅)等花式表演,直到十點半左右結束。
到了第三天“追月夜”,也就是農曆八月十六晚上,舞動火龍之後需要舉行“龍歸滄海”的儀式。在銅鑼灣避風塘海邊,草龍重新被插上香,再次起舞之後,連同蓮花燈一起拋入海中,稱爲“龍歸天”,象徵火龍把小區內的污穢送到海里,讓小區有一個新的開始。三天的舞火龍活動也就此結束。
堅守傳承舞火龍文化
人稱“輝哥”的陳德輝是大坑舞火龍的已故前總指揮,他在1960年代開始參與舞火龍,對火龍的製作、舞龍陣式及拜祭儀式瞭如指掌,被公認爲香港爲數不多的舞龍權威,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承傳人。
輝哥曾對媒體說過,作爲生於斯長於斯的大坑人,不參與舞火龍是很丟臉的事情。整場活動都穿着專門的大坑舞火龍文化衫,代表着一種“大坑人”的社會身份認同。每年的舞火龍不僅需要大量人力,還需要充足的經費。
《香港節慶風俗》一書中提到,每次活動包括購買珍珠草和長壽香等開支約爲三十八萬港幣,因此大坑坊衆福利會在中秋前會“沿門勸捐”,向街坊籌款,後來還向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申請資助。因此大坑舞火龍的魅力還在於可以凝聚一代代的居民。
舞火龍活動能延續至今,甚至比以往更具活力,正是因爲大坑居民的團結精神。大坑原是一個客家村,輝哥本身也是客家人,他形容村民非常齊心合力。近年,大坑一帶轉變了不少,卻絲毫不減當地居民的歸屬感。
最能體現這一精神的,則爲舞火龍表演中名爲“喜結龍團”(俗稱 “打龍餅”)的陣式。這一陣式需由300多位舞龍健兒交替手持竹竿,合力將200多尺的火龍繞成一團舞動,寓意一團和氣。然而,這一陣式並不如看上去的那麼簡單。火龍身上的每段線香長達45釐米,幾近成年男子半臂距離。在舞動的過程中,濺落的燙人香灰、瀰漫的嗆眼煙氣、越發沉重的龍身,都對舞龍健兒維持陣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八步一接棒,十步一換人,如此高頻率的接棒與換人卻從未引起表演的阻塞和中斷。相反,在一高一低、一起一落的舞動龍頭和竹竿撐起又落下的瞬間,總會有一雙手穩穩接過前人的重擔,帶著滿身的香灰和飛濺的煙火,毫不猶豫地舞下去、舞下去、舞下去。
正如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的廖迪生教授所說:“在都市化的過程中,人口流動,鄰里關係被破壞,在香港寸金尺土的都市環境中,維持傳統活動,尤爲困難。大坑舞火龍則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成功例子。”
“這些活動是否能持續下去,很重要的是看年輕人是否願意繼承上一代一直遵從的傳統……社會關注也對文化傳承起了重大的作用,” 香港作家及歷史研究者陳天權說。大坑舞火龍於2011年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更成爲“國家級非遺保護實踐案例”。陳天權說,在國家層面受到認可,確實有助推廣活動,鼓勵更多人蔘與盛事。
無論小區面貌如何改變,舞火龍仍然深受歡迎,大坑人的鄰里情懷實是功不可沒。“首先要有居民,纔會有小區。”陳家俊說。“大多數人都很愛自己的家。當你在家裡發現一個有上百年曆史、很有特色的東西,相信每個人都會想要保護它。”
5個大坑舞火龍冷知識
大坑舞火龍這一迷人奇觀遠比眼見的要精彩許多——讓小編爲你講述火龍背後的5個秘密,讓你的火龍之旅愈發獨特而難忘。
1. 火龍比5架首尾相連的巴士還長!
火龍尺寸頗大——“龍身”達67米,相當於5.5架雙層巴士首尾相連的長度!龍頭重約48公斤,上面點綴着約12,000根燃燒的線香。頗有份量的火龍需由約300名健兒共同舞動,才能一連三晚於大坑穿梭。
2. 龍眼點睛儀式
龍眼點睛開光儀式在蓮花宮舉行,該廟宇是爲了紀念傳說中觀音菩薩在蓮花上修行。在點睛儀式中,人們爲火龍眼部繪上最後一筆,象徵爲火龍注入生命。
3. 舞火龍不只是簡單巡遊,留意有哪些招式?
火龍巡遊過程將包含多種儀式表演,包括“起結龍團”(又名“打龍餅”)、“火龍過橋”、“火龍過龍尾”及“火龍纏雙柱”等,相信每個氣勢澎湃的招式,都是拍攝精彩照片的難得機會!
4. 舞龍珠要全程倒行
作爲火龍的領頭者,舞龍珠這一位置尤其重要,因爲龍珠負責爲龍頭指引方向。所以舞龍珠的表演者們需要時刻面朝龍頭,引領火龍的動向,因此他們需要倒着走。
5. 派龍香傳遞祝福
按照歷年傳統,火龍身上燃燒後的香枝都會派發給觀賞的人們,象徵祝福和好運。所以當你到場觀賞舞火龍時,不妨帶走這份祝福!
編輯:東方
東方財經雜誌 東方文化雜誌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誌(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