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佈年度財政預算案,南向資金連續4日淨買入超百億港元

最新的年度財政預算,再次提及多項港股改革方向。

2月26日11時,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佈了2025/2026財政年度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下稱“財政預算案”)。財政預算方案公佈後,港股隨即應聲大漲,盤中一度漲逾900點。

具體看來,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佈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到了推進人民幣櫃檯納入港股通、籌備開通“科企專線”、優化雙重主要上市及第二上市門檻涉及港股改革的內容。

政策利好影響下,港股大幅上漲。截至收盤,恆指收報23787.9點,大幅上揚753.91點,漲幅3.27%。恆生科技指數收漲4.47%,年內已累計上漲33.25%。其中,大型科網股全線上漲,CXO概念股、內房股也普遍上漲。

涉及多項港股改革政策

此次發佈的財政預算案中涉及多項港股改革方向,引發市場關注。

在提升交易和風險管理效率方面,陳茂波提到,會繼續改革交易機制,港交所會將從年中起爲其交易後系統逐步引入新功能,並進行系統升級,以確保於年底前在技術上兼容T+1結算週期,爲縮短結算週期做好準備。

在今年中實施下調最低上落價位的基礎上,港交所與香港證監會將在年內就改善交易單位制度(即俗稱“手數”制)提出建議,讓交易安排可更符合不同大小股份的流動性特質和投資需求,便利交易及提升效率。

在推進上市制度改革方面,陳茂波稱,爲配合最新經濟趨勢和企業需求,將會審視企業上市要求和上市後的持續責任;檢視上市規例和安排,改善審批流程;優化雙重主要上市及第二上市門檻,以及檢討市場結構,包括研究設立退市後場外交易機制。

陳茂波還提到,爲進一步協助特專科技和生物科企籌融資發展業務,特別是已在內地上市的公司,港交所正積極籌備開通“科企專線”,便利有關企業的上市申請準備工作。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亦會配合,令申請過程更暢順。

在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方面,陳茂波稱,爲推動更多股票以人民幣交易,提升市場流動性,內地和香港正在就落實人民幣交易櫃檯納入港股通,全速進行技術準備。

此外,港交所正推進單股多櫃檯安排,包括雙櫃檯股票使用同一國際證券標識,以提升交易結算效率。特區政府也已就人民幣櫃檯交易以人民幣繳交股票印花稅,進行準備工作,希望在明年提出立法建議。

此前,港股已進行了多輪改革,流動性緊、估值低、融資難的困境已有一定改善。中金公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月21日,港股市場2025年第一季度的日均交易額(ADT)已達到2003億港元,較2024年四季度進一步增高。其中,2025年2月的日均交易額已達到2718億港元。此外,2025年1月港交所新接受IPO申請29家,也達到2021年7月以來最高值。

港股應聲大漲

除提及港股改革舉措外,陳茂波在財政預算案中亦重點強調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我們會善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及國際化的特點,讓香港成爲人工智能產業國際交流協作的匯聚地,通過前沿研究和落地應用,全力發展人工智能爲關鍵產業,並賦能傳統產業升級轉型。”陳茂波說。

財政預算案中也列出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香港微電子研發院、推動國際交流及協作、金融及稅務支持等多個方向。

或受上述多項重磅改革舉措消息釋放影響,26日港股應聲大漲。

2月26日,港股三大指數集體高開,截至收盤大型科網股全線上漲,美團-W(03690.HK)收漲9.84%,京東集團-SW(09618.HK)收漲8.45%,阿里巴巴-W(09988.HK)漲4.82%,騰訊控股(00700.HK)漲3.44%,小米集團-W(01810.HK)漲5.83%。

對於政策利好下,港股是否還能持續衝高?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此前向第一財經分析,港股市場依然具備一定發展潛力。一方面,恆生科技指數主要成分不少來自於內地的科技企業。內地科技企業目前在人工智能、芯片等硬科技領域的表現良好,這將進一步加強後續的市場信心。另一方面,從估值修復角度看,一些長期被低估,但業績整體或者是所處行業不錯,技術力量比較雄厚的企業,還有一定發展空間。

天風證券全球科技首席分析師孔蓉認爲,2024年港股全年收漲超17%,結束四連跌,當前估值仍處歷史低位。在全球流動性寬鬆預期升溫、國內穩增長政策加碼背景下,中國科技資產風險回報比突出,外資配置意願回升。

南向資金大舉買入,超買風險累積

在科技股的推動下,港股自1月中旬以來開啓反彈。

Wind數據顯示,1月13日恆生科技指數最低下探至4168.04點,此後該指數震盪走高至2月26日的5900點上方,區間漲幅達到44%左右,領跑全球市場。截至2月26日,恆生科技指數年內漲幅爲33.25%,恆生指數年內漲幅爲18.58%。早前的2024年全年,恆生指數結束了連續四年的下跌趨勢,實現了近20%的漲幅。

南向資金是推動港股上漲的一大主力。據Wind統計,截至26日收盤,南向資金淨買入103.99億港元,其中滬港股通淨流入約21.26億港元,深港股通淨流入約82.73港元。本週內累計淨流入461.68億港元。且南向資金已連續4個交易日淨買入均超100億港元。

拉長週期看,南向資金2024年全年合計淨買入超過8000億港元,創年度淨買入額新高。進入2025年以後,繼續加速流入港股,年初至今累計淨買入規模達到2495.71億港元,僅有5個交易日爲淨流出。

“本輪港股行情的主要驅動力是DeepSeek所引發的相關資產價值重估。”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基金經理田希蒙分析,此前,港股通互聯網板塊中的一些龍頭企業估值幾乎處於“類紅利”狀態,隨着人工智能(AI)行業迎來突破,板塊內上市公司有了新的業務增長點,進而可能成爲推動公司估值增長的新引擎。

不過大漲之後,當下投資人也擔心,超買造成短期漲幅較大,導致風險快速積累。

“恆生指數近一月的漲跌幅約17%,換手率約7.8%,這些數據進一步表明市場情緒高漲,存在超買跡象。”一位券商交易人士告訴記者,隨着港股市場,特別是恆生指數已經進入超買狀態。投資者應警惕短期內獲利了結的壓力和市場回調的風險。

星石投資高級基金經理汪晟認爲,港股領跑的原因在於部分上市公司股權定價極低,與業務相似的美股公司相比,估值價差可能超過一倍,存在非理性或非基本面因素。隨着非理性因素消散,港股因定價價差有較大修復空間。未來港股市場或將從大幅折價逐漸轉爲平價乃至溢價,目前正處於此過程,中長期港股優質股權將獲得更公允的定價。

(第一財經實習生蔣習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