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李詠梅教授:粵港澳大灣區有潛力成爲國際醫療旅遊中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偉澤 實習生 顧泯駿 香港報道
“內地年輕醫生勤奮刻苦,我們正幫助他們提升國際視野和技能。這些基礎完善後,粵港澳大灣區的醫療旅遊能力有望超越其他亞洲地區。” 8月13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院長李詠梅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李詠梅認爲,香港擁有國際水平的設備和醫生,本適合發展醫療旅遊,但由於香港醫療體系一直以來面臨人力短缺的問題,所以特區政府沒有積極推動醫療旅遊發展。
根據香港醫管局的公開資料,香港每千人約有2.1位註冊醫生與9.1位註冊護士。相比之下,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醫療資源則更加充裕,以深圳爲例,根據深圳市衛健委與深圳市政府的公開資料,深圳每千人約有3.19位註冊醫生。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教授何深靜表示,應致力於加強內地與香港醫療要素的雙向流通,幫助內地醫院對接國際標準,以建設國際醫療服務中心。
“我們現在正在引入國際三甲醫院的認證體系,希望可以覆蓋整個粵港澳大灣區。” 李詠梅表示。
據瞭解,2020年12月成立的深圳市衛健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依託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獲得內地"三甲"和ACHS國際標準"雙認證"的成功經驗,匯聚深港兩地資深認證專家,在國家及省市支持下,通過對內地"三甲"標準的升級改造以及與國際標準的深度融合,創新性地編制出《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CIHA),實現了中國醫院評審標準的國際化突破。
受香港特首政策組的資助,何深靜與李詠梅等學者組成跨學科研究團隊,於2022年5月至2025年5月問卷調研了居住於香港、深圳和廣州的3500名香港居民,與140位香港居民、40位香港/內地醫療專業人士和20位香港/內地政府官員進行了深度訪談,並組織了9場焦點小組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信息壁壘是大灣區內跨境醫療的首要障礙,未使用過內地醫療服務的香港居民對內地醫院的就醫流程、醫療費用與就診科室都感到不熟悉,從而對使用內地醫療服務感到抗拒。使用過內地醫療服務的居民,則對較短的候診時間最爲滿意。李詠梅表示,近年使用大灣區內地城市醫療服務的香港居民數量正在增加,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接診的病人中,香港居民佔比已接近20%。
研究團隊認爲,內地醫院信息平臺存在就醫指導有限、信息複雜、使用受限、無統一收費標準等問題。短期政策應聚焦於建設跨境就醫資訊平臺,幫助香港居民熟悉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醫療體系;同時大灣區內地城市與香港的醫療部門通過密切合作,合理利用大灣區內地城市充足的醫療資源,避免擠佔內地核心醫療資源。長期政策應進一步強化香港公立與私立醫院的分工,利用跨境醫療服務補充香港公立醫院專科服務的短板,促進合作共贏;同時加強香港與內地醫療體系的交流,共建國際醫療旅遊中心。
近年來,內地的三甲醫院已陸續成立國際醫療部,並開始了國際化的嘗試。李詠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爲例,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國際醫療部提供單人病房,家屬可陪同居住,患者亦可以選擇醫生;相對應地,國際醫療部的住院費用會高於公立醫院,但檢查費用(如磁共振、抽血)與普通部門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