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著提升測試可靠性與一致性 湖北省計量院一創新技術每年減少碳排放7500噸

本報訊 (楊基勤 記者張 華)近日,湖北省市場監管局發佈“2024年度檢驗檢測促進產業優化升級行動典型案例”,湖北省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湖北省計量院”)申報案例——《創新超高速光通訊檢測技術,賦能大算力中心建設》被評爲典型案例。

隨着雲計算、AI大模型及5G/6G技術的快速發展,800G超高速光模塊成爲數據中心與通信網絡的核心組件,但其電磁兼容(EMC)測試面臨國際標準缺失、高頻段(40GHz以上)檢測技術空白等難題。

湖北省計量院依託國家光電子產品質檢中心和國家衛星導航產品質檢中心(湖北)籌建,針對800G超高速光模塊高頻輻射發射測試需求,自主研發“800G光模塊電磁兼容輻射發射試驗方法”,突破40GHz以上頻段測試技術瓶頸,在EMC領域創新採用混頻器下變頻技術,構建覆蓋40GHz~75GHz的測試系統,並制定標準化測試工裝,顯著提升測試可靠性與一致性。目前,該成果已服務華爲海思、光迅科技等全球頭部企業,推動武漢“中國光谷”光通信產業升級,支撐AI算力中心與5G網絡建設,助力我國在高速光模塊領域實現技術自主可控,賦能大算力中心建設。該技術呈現3大創新亮點。

針對800G超高速光模塊電磁兼容測試頻率突破40GHz的國際標準缺失問題,該院踐行標準引領質量發展理念,突破傳統EMC測試頻率上限,採用諧波混頻器下變頻技術,將40GHz以上信號轉換爲接收機可測範圍,爲800G超高速光模塊檢測提供技術範本,推動檢測機構從“跟隨標準”向“定義標準”轉型。

該技術設計了可拆卸式標準化測試工裝,可兼容主流封裝,確保不同企業產品測試條件統一。建立手動計算結果修正模型,誤差控制±1.5dB以內。工裝模塊化設計可快速適配未來1.6T超高速光模塊檢測,算法模型可移植至汽車雷達、衛星通信等高頻場景。

此外,該院堅持產學研用協同閉環,加速技術產業化,構建“需求對接—聯合研發—標準輸出—產業服務”全鏈條協同機制,打通技術轉化堵點。聯合行業內頭部企業成立“新一代超高速率光模塊研發測試平臺”,針對性解決企業研發中EMC問題,助力區域產業集羣技術協同攻關。

據悉,該成果已爲湖北地區光通訊、光器件企業提供高頻EMC檢測服務超50次,單次檢測週期從15天縮短至10天,效率提升33%,幫助企業節約研發成本超2000萬元。同時,支撐算力網絡綠色發展。通過優化光模塊EMC性能,助力數據中心800G超高速光模塊更新,能效比(PUE)從1.4降至1.25。以單數據中心10萬臺服務器規模測算,年節電量超1200萬度,減少碳排放7500噸,相當於種植41萬棵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