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企跨界影視劇,真實寫照還是營銷火花
“只要三次偶遇,我就能讓她閉着眼睛跟我買保險。”這是都市劇《蠻好的人生》女主角胡曼黎(孫儷飾)對自己工作的“豪言壯語”。劇中胡曼黎愛情事業“兩失誤”,劇外的保險代理人也集體破防,直言行業被抹黑。
從《故鄉,別來無恙》到《蠻好的人生》,通過電視劇、電影、微短劇等對保險行業進行品牌宣傳頗爲流行。正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保險題材的電視劇是不是保險打工人的真實寫照?保險公司“觸電”影視劇,將擦出事故還是火花?
孫儷“賣保險”被討伐
目前電視熒屏上,央八的熱播劇《蠻好的人生》無疑是討論度最高的劇集之一。
保險從業者很少出現在熒屏上,正因如此,一些保險代理人在劇集尚未播出之時非常期待:“孫儷這部新劇,從去年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就很高興,因爲每年都能有一部保險行業視角的電視劇,是我們做保險科普的一大幸事。”
但隨着劇情的展開,爭議也隨之而來。劇中孫儷飾演的胡曼黎被設定爲“金牌保險銷售”,但多個情節引發保險從業者強烈不適。例如,在意向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胡曼黎向非親非故的意向客戶的父親連續五年贈送意外險;爲了加快理賠速度,她要求理賠部門“開後門”……
實際上,不僅是胡曼黎,在很多影視劇中,保險代理人都被“藝術化處理”,如《天真遇到現實》中,楊天真(陳數飾)的賣保險情節,也被觀衆吐槽十分“二”。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分析,雖然藝術化的處理能夠增強劇情的吸引力和觀賞性,但保險公司和創作者必須明確區分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的界限。誇張的情節和人物設定不應誤導觀衆對保險行業的真實認知。
品牌升級的重要機遇
《蠻好的人生》播出之際,該劇的保險合作伙伴太保壽險同名產品“蠻好的人生”年金險也悄然上架。
太保壽險並非個例,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兩年,包括電視劇《故鄉,別來無恙》、紀錄片《祝你平安》等,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選擇通過電視劇、電影、微短劇等進行品牌宣傳、企業形象宣傳。
影視文化作品具有感染力強、通俗易懂、傳播速度快、傳播範圍廣的特點,有潛移默化的傳播效果,與保險理念的傳播無疑是“天作之合”。正如北京劭和明地律師事務所保險律師李超分析,保險公司通過在電視劇、電影等植入廣告,可以提升品牌曝光與滲透力,精準觸達目標客羣,讓保險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觸達觀衆。
李超表示,影視劇能通過角色塑造和價值觀傳遞改善行業形象,通過影視劇的情感化敘事,可弱化公衆對保險銷售“功利化”的偏見,轉而傳遞“風險守護者”的行業定位。這種“內容即廣告”的方式,既能降低觀衆對硬廣的牴觸,又能通過情節記憶點促進消費者實際需求轉化。
影視劇植入是保險行業品牌升級的重要機遇,這背後依賴內容真實性與行業價值的深度結合。李超表示,涉保險題材影視劇未來創作時需在合規框架內挖掘行業真實矛盾,而非依賴“違規操作”的獵奇敘事。只有實現“娛樂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重平衡,才能真正推動行業形象的長期建設。
從“撈快錢”到長期主義
通過影視劇中的保險人,不僅品讀保險從業者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能夠看出保險發展演進的時代脈絡。
戲裡的胡曼黎正在家庭、事業的低谷攀爬;戲外的保險業也正在經歷一場顛覆性改革。當行業劇照進現實,劇中胡曼黎用20年練就的“人情保單”生存法則,正遭遇現實政策的精準解構。近日金融監管總局發佈了《關於推動深化人身保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的通知》,政策重拳直指行業沉痾:代理人專業化不足、職業歸屬感缺失、佣金分配不合理。
當前,“人海戰術”“撈快錢”時代已經徹底結束,行業正邁向高質量、專業化、智能化發展階段。據觀察,近年來諸多頭部壽險公司均推出保險代理人隊伍提質舉措,紛紛在精英代理人隊伍打造上下功夫。一方面,不少險企積極發佈優增計劃,提升代理人質量;另一方面,多家險企積極探索大財富管理新機遇,打造兼具財富管理師、健康規劃師、風險管理師功能的頂尖代理人隊伍。
正如業內人士分析,隨着保險市場日趨成熟和消費者對保險產品認知不斷提升,險企對保險代理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才能真正在保險行業紮下根。
北京商報記者 李秀梅